我国古陶瓷标本数据库初步建成

景德镇陶瓷网讯:考古学中对古瓷器年代的判断一直存在争议,“眼学派”凭借经验的做法有时也会“走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运用核分析技术进行瓷器产地和年代的判定,通过对6000多个样品有损分析和10000多个样品无损分析的古陶瓷主微量数据,建立了目前国内分析样品量和数据量最多的古陶瓷标本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考古课题组成立于1999年,先后与福建、江西、浙江、河南、北京等十多个省市的考古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承担用核分析技术研究古陶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个,按照科学分析要求,收集了40个典型名窑发掘出土的产地和地层年代明确的万余件古陶瓷残片标本。有损分析了江西洪州窑、景德镇湖田窑、观音阁窑和明清御窑,浙江寺龙口越窑、枫洞岩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河北邢窑、定窑、井陉窑和磁州窑,陕西耀州窑、立地坡-上店窑和陈炉窑,福建建窑等6000余件古瓷样品中微量元素组成,获得了基本覆盖元素组成变化范围的大量分析数据。无损分析了10000余件古陶瓷胎和釉中主微量化学成分。

这个课题组建立了应用于古陶瓷研究的核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的多元统计处理,研究了古陶瓷内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结论验证了考古学家的猜测和推论,解决了多个陶瓷考古难题,回答了浙江越窑秘色瓷是否专门烧制的学术争论,将湖田窑二元配方的年代提前约300年,纠正了毛家湾出土的部分景德镇白瓷产地和部分龙泉窑青瓷烧制年代的误判,建立了唐三彩产地界定依据和科学标准并实现了古代唐三彩和现代仿品的辨别,初步建立了河北精细白瓷窑口的科学界定依据,对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河下堆积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浙江龙泉窑青瓷残片提出了更科学的分期,初步建立了元青花和南宋官窑以及钧官窑瓷器的科学识别依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中心冯松林研究员说,应用核技术分析方法,他们已经研究了一个民间收藏的青釉剔花碗长达六年。根据青瓷碗的元素X射线能谱图分析,此碗的瓷胎化学成分和我国南宋官窑瓷器特征非常相近。为慎重起见,他希望更多的专家对此关注。若这个青釉剔花碗为哥窑瓷器,那将是我国新增加的哥瓷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