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陶瓷语言交流艺术人生

深圳红荔路车水马龙,与皇岗路交界处高大的绿树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白墙青瓦的军区家属楼。细看会发现抢眼的红色牌匾“陶韵园”,当代名家陶瓷收藏家陈伟才就隐身于此。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客家人陈伟才受南京一位收藏爱好者的故事启发,开始痴迷于陶瓷鉴赏。这一年,陈伟才36岁,在军旅生涯的鼎盛期起步他的个人事业——陶瓷收藏。

18年后,景德镇陶瓷界都熟知深圳藏家陈伟才,在千里之外将名师陶瓷收藏事业做到了顶级生意,创造了一个普通个体名家收藏的奇迹。如同历经72道繁复工序、1300度高温考验的陶瓷制品,18年对陶瓷艺术的不懈追求是陈伟才收藏制胜的法宝。

初识名师到互通有无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桂英是陈伟才与名师陶瓷结缘的红娘。1995年,自幼热爱书画的陈伟才辗转认识了时任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艺术室主任汪桂英。通过出身美术世家的汪老师,陈伟才从此结缘众多名家,走上收藏和推介景德镇名师陶瓷之路。

艺术家性格各异,有的甚至不好接近,但共同特点是忠诚于艺术,这是他们的共同语言。”官至团级的陈伟才在同事心里是个领导,但在名师面前他是个学生,在艺术面前他像个专注的孩童,他总以归零心态扎入专业,每天读书看报,从不懈怠。

要在中国瓷界泰斗王锡良、一代宗师张松茂、以形写神的瓷坛奇才李峻、当代古装仕女瓷画第一人戴荣华等一批顶级名师心中占一席之地,绝非易事。如今,景德镇名师到深圳,必来陶韵园,交流叙旧品鉴,俨然名师的深圳驻点。而陈则三五天跟名师电话问好,了解创作动向及最新采风安排,艺术请教,跟老师汇报最新想法。每件藏品都记录着陈伟才与名师的故事。

2002年秋天,陈伟才赶往景德镇,两个月前他以1万多元的价格,与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刘平预订了一个150件规格的作品,在刘平家中,陈伟才拿到画作《冬趣》,赞不绝口,不料,把玩之中,他发现瓶口内侧有一条非常细微的裂缝,于是轻声地告诉一旁的刘平夫人,一向追求完美的刘平认为这是购者在故意找茬儿,他无法接受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存有瑕疵,他冲着陈“直言不讳”:“你要就要,不要就算了!”几个月后,倔强的刘平认识到陈伟才的一丝不苟,主动补瓶,重新为他免费创作一个同样题材的作品。

陶瓷艺术创作要求的绘画功底比普通画作更高,从选土、拉胚到绘画、烧成等工序复杂,每件作品饱含心血,也充满不确定性。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整体,从选材、规格、画作、烧制各个环节都不能有纰漏。陈伟才深入名师生活,不仅学习创作流程、艺术品鉴,同时也了解艺术家创造中的快乐和艰辛。

2010年夏天,陈伟才在景德镇驻扎近一个月,此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赵忠良精心创作一个半月的4米宽瓷板画《松鹤吟秋图》正在加紧烧制中,环环相扣,前期进展非常顺利。大家对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充满期待。不幸的是,烧制效果出现严重断裂,没日没夜的付出瞬间化为乌有,赵忠良痛心不已,当场落泪。“真是绘画上的顶级作品啊!无法凝练成陶瓷与世人见面,艺术家的遗憾和痛苦只有我能体会。”说到这里,陈伟才唏嘘不已。

自己积极创作,也懂艺术家的痛和快乐,陈伟才成了名师的心头好。每逢有机会,名师们都要叫上陈伟才,听听他的意见,有时候主动给陈伟才“好东西”,还叮嘱:“别出手,自己拿着”。不仅名师认可他,景德镇的人也都知道他。陈伟才的名师资源越来越丰富,国家级大师多达20多位,藏品共300多件,其收藏事业从千元起步,以市场价值评估如今已做到了数千万元级规模。

补“红叶题诗”峰回路转

为了艺术,陈伟才可以放下一切身段,但收藏之路并不尽如人意。

瓷界泰斗王锡良是陈伟才最早认识的名家,20年代出生的王老年事已高,近年已停止创作。多年来,陈伟才一直诚心想要一件他的藏品,然而,各种原因依然百求不得。

2006年,跟一位老乡聊天,对方拿了张照片问陈伟才:“这件《春风扶槛图》是王锡良的作品,是真的吗?”陈伟才一看,这是一个200件的马蹄瓶,瓶身古典,内容为古代仕女棋琴书画图,用放大镜仔细察看,可见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由于长期研究王锡良作品风格,看到物件后,陈伟才当即和老乡商定以50万现金外加两个大师作品(约30万)交换这一作品。事后,他带上藏品去请王锡良鉴定,王锡良确认,这是80年代改革开放早期以艺术迎春为主题的唯一作品,并获全国陶瓷百花奖一等奖。由于保存完好,瓶底当年的送展编号原封不动。

王锡良感慨:“这本来是存放在国家某博物馆的,怎么流落民间了呢?”流落民间的佳品得以见阳光,感慨陈伟才的艺术判断力和魄力之余,也感慨收藏的峰回路转。有心人终于得到了一件王锡良的珍品,该藏品目前保守价格已经超过300万。

众多名师中,陈伟才最喜欢李峻、戴荣华和中青年新锐赵忠良的作品,其中他和李峻情同手足,其藏品多达100多件。

1998年3月,陈伟才购买了李峻作品《红叶题诗》。2000年搬家,藏品锦盒从货车上掉落,瓶口着地出现小截裂缝,送往景德镇磨口,虽然裂缝不见了,但瓶身比例失调,艺术品顿成了“矮个”。办法想尽,陈伟才郁郁寡欢。李峻得知后,亲自再画制一个安慰陈伟才。当年2万的藏品,现在已经升值到100万元。

90年代从深圳跑去景德镇,交通并不发达。连夜坐火车赶到九江,再从九江搭车去景德镇,每天下午才一趟车。每一次的淘宝,一路颠簸,兴奋之余,重达几斤几十斤不等的易碎品肩挑手提,并不轻松,但陈伟才18年风雨无阻。

当艺术和商业有机结合,景德镇也充满了浮躁和贪欲的气息,陈伟才力求用艺术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担任武警边防7支队副队长时,可谓涉足军政双界,和人聊天多了一个话题,就是陶瓷收藏。时间一久,收藏圈、客户圈也慢慢形成,找他转让、鉴赏的人多起来。

2006年,陈伟才在深圳福田创立了陶韵园。他谨记王恩怀老师的叮嘱:“一年半后亏了钱,就关店。”因为名师藏品并非所有人都买得起,必须是懂艺术、爱艺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所幸,长期的低成本积累,收藏圈、客户圈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

青花、釉里红、粉彩、高温色釉山水人物瓶等,陶韵园有不同韵致的藏品。围着红木茶台,点上一炷坛香,泡上一道功夫茶,与藏友把陶言欢,是陈伟才最快乐之所在。

采访中陈伟才很少提及价格,他一直在聊钟爱的陶瓷艺术品,他认为,藏品界商业气息重,而成功的名品收藏其实是追求艺术之道。价格是人定的,艺术是永恒的。

“我们收藏的是艺术,中国陶瓷艺术需要传承。我的藏品将来都是后人的,是民间的、民族的,我只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保管员。”陈伟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