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时间是检验陶瓷艺术品的标准

“只要东西好,不怕价钱贵”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通俗话。对于有经济实力的陶瓷收藏家来说,他们是拿钱等着好东西现身。据去年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嘉德、香港苏富比、北京匡时等拍卖公司的部分拍卖记录,明、清时期画工精细,纹饰干练的艺术陶瓷,成交价格不断刷新,如明嘉靖五彩《荷塘鱼藻纹》罐拍出2588万元、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盌拍出7400万元、清雍正粉彩《蟠桃献寿图》盖盒拍出4300万元、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的作品,以神韵自然,意境超然,备受藏家瞩目,成交价格均在70至100万元以上,其中王大凡的粉彩“人物”花瓶拍出138万元、王琦的粉彩《刘海戏金蟾》瓷板拍出189万元、汪野亭的墨彩“通景山水”四方大笔筒拍出483万元。

以上说明时间是检验陶艺作品的标准,好的陶瓷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果简单肤浅、粗制滥糙的东西,就不可能这样受人欢迎,价值也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下,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很多精品佳作,在拍卖中可见一斑。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黄山四千仞》瓷板画拍出680万元之后,当代陶瓷艺术家的力作价位都比较高,根据作品大小、精致程度,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如去年以来,陶瓷学院教授钟莲生的釉上彩《汉宫秋月》瓷板,拍出124万元、陶瓷学院教授吕金泉的青花《香飘飘》盖罐,拍出161万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粉彩《三顾茅庐孔明出山图》瓷板,则拍出488.75万元高价。他们为后代和将来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物资财富。

但是,由于艺术陶瓷市场繁荣,近年来各方面评职称、评大师频繁,加上社会上某些风气不正,艺术陶瓷出现了数量可观粗陋甚至可称之伪劣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作者:有的图名作品粗放,有的图利仿造名作,有的图快功力肤浅,有的图简敷衍了事,等等遥不可否定,这都是对历史、对自己、对广大陶瓷爱好者不负责任,也使一些老艺术家和收藏家产生了忧虑。尤其某些想迅速成名冒尖的,或者已经获得“名、利”的所谓陶瓷艺术家,尽管搞了不少的作品,但多为“临摹”、“照搬”或“改头换面”之作。其实这些人始终没有摸到陶瓷艺术的“门”,自以为是,盲目傲慢。即使借助“大师”、“教授”、“高工”等头衔把作品卖出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甚至会被人抛弃。

陶瓷艺术同其它各种艺术一样,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功底。笔者曾在南京参观一次画展,南京有几位现在画得很工细的名画家,那时都画过急于体现自己面貌的粗放作品。二十多年后,当时的年轻人现今已步入六十岁左右绘画的成熟年龄,终于悟出中国画之真谛,画家们回到了对传统的修炼,重新完成了“破蛹化蝶”的过程,我们的陶瓷艺术何尝不是如此。(邵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