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陶艺的特点
柴窑烧成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窑的角色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 fire 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 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1.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2.有利于火与灰( flame and ash)在坯体上的火痕
3.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