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早于珠光青瓷

  福建日报(潘志卿 李辉良)本版8月25日曾报道的南安市东田镇南坑千年古窑的发掘工作,已于9月16日正式结束。经过历时40天的发掘,省考古队先后发掘整理出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南坑坪圹古窑址等三处古窑址。其中后两处古窑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将被回填掩埋,而第一处古窑址因规模大、距离市区近、道路便捷等有利因素将被另设保护措施。 

  此次发掘,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共发掘出46米长的窑底。这个宋代古窑深埋地下多年,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但仍保存完好。经过发掘,考古人员认定这个古窑址烧的全部都是青白瓷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炉、水注等品种,器型、花纹、窑具都很有规则,都显示了较高的制作工艺。此窑出土的一种凤首水注,其造型极其细致而精美,显示了古代制陶工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是第二个被发掘的古窑,同时也是窑头保护最好的一座古窑。这座古窑先后共发掘三段,长度30余米。此窑址的窑尾虽已被破坏,但窑头却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个窑址烧的也主要是青白瓷产品,品种以各类粉盒为主,也有少量的盘、炉、碗等。曾参加过“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文物考古的省考古队栗建安队长认为,从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出土的粉盒与“南海一号”沉船中打捞出来的粉盒无论在外形、质地、还是工艺上都如出一辙。以此便可印证宋元时期海外已有南坑千年古窑群生产的陶瓷产品。这就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博物馆亚洲部主任、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美籍华裔陶瓷专家何翠媚认为“北宋、南宋时期陶瓷产地集中在泉州沿海地区,并且以南安为首形成一庞大窑区”的观点相吻合。 

  最后发掘的南坑坪圹古窑址后面的窑段被破坏了,只发掘了近10米,但也有令人兴奋的发现。这一窑址较为独特,共分为两层。下层烧青白瓷,上层烧青瓷(又称珠光青瓷)。对此,栗建安队长认为,长期以来在古陶瓷界一直存在的青白瓷和珠光青瓷哪一个出现得更早的争议性的问题得到了答案:上层是珠光青瓷堆积层,年代较晚,下层是青白瓷堆积层,年代较早。由此可见,在陶瓷烧制发展史中,青白瓷应早于珠光青瓷出现。 

  据了解,此次南坑千年古窑址发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印证福建古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外贸瓷的主产地之一,及论证“南海一号”等海上沉船、“海丝”沿线的港口城市等发现的大量古陶瓷的确切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