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磁窑堡镇灵新煤矿办公区附近约1平方公里的荒滩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烽火台,周围散落着鲜为人知的西夏瓷器碎片。这片荒滩,就是神秘的西夏瓷窑遗址所在地。
解开历史悬案
1971年4月,在原灵武县崇兴台子大队,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瓷器。这些白釉瓷器分碗、碟和高足杯3种类型,共计112件。瓷器内壁光滑,胎细壁薄。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经过研究,认为这些瓷器造型虽与中原地区的瓷器相似,但从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来看,应该是西夏人自己烧制的。考古人员分析认为,这些瓷器可能是西夏皇室和贵族的藏品,作为西夏古都的灵武境内有可能存在瓷窑遗址。
当时,中国陶瓷专家对宋、辽、金三国的制瓷业有了全面了解,并在1980年编写出版了大型巨著《中国陶瓷史》,对宋、辽、金的制瓷业进行了记载。然而,因没有发现西夏瓷窑遗址,这本书里,西夏瓷史成为一项空白。
198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境内进行考古发掘时,从著名的黑城遗址收集到一些宋元时期的瓷片。这些瓷片特征既不同于南方瓷窑产品,也有别于北方瓷器。考古人员从出土的两只大瓮分析认为,如此巨大的瓷器绝非远途运输之物。他们联系到崇兴台子大队出土的神秘瓷器,推测离居延不远的灵武境内,可能有瓷窑遗址存在。
考古人员查阅了大量史料,在明朝《嘉靖宁夏新志》中发现了线索。该书记载:“瓷窑山,灵州东北六十里,为陶冶之所。”史志中记载的这座瓷窑山,在西夏时期是否生产瓷器呢?这座瓷窑遗址究竟在何处?为揭开这个谜底,考古学者们开始寻找瓷窑遗址。
1984年6月,原灵武县文物普查队在县城以东35公里、距磁窑堡镇西北4公里处,终于找到了瓷窑遗址,并发掘出大量的瓷器、窑具残片。得知消息后,1984年7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研究员马文宽先生率领考古队员来到灵武,把磁窑堡遗址作为研究西夏瓷历史的突破口。
1984年至1986年,考古队经过3次系统发掘,共清理西夏窑炉3座、西夏瓷器作坊8座、元代瓷器作坊1座、清代窑炉1座,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出土瓷器、瓷具、窑具共3000余件,同时发掘出大量墨书西夏文瓷片、墨书汉文西夏年款的瓷片和西夏钱币。
西夏建窑之谜
瓷器在西夏党项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西夏境内缺乏金属矿产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境内只有少量的铁矿,无法生产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属制品,西夏人不得不用瓷器来代替。西夏初期,所用瓷器主要从宋进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手工技术的提高,西夏中后期,党项人便开始建立自己的瓷器生产基地。煤是烧制瓷器的主要燃料,磁窑堡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资源。同时,煤矿层中含有充足的石泥岩,是优质的制瓷陶土。窑址旁边的河沟常年流水,为窑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磁窑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了建立瓷窑的三个基本条件。
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城,把都城迁来,定名为西平府。1023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又把都城由灵州迁往银川,定名为兴庆府。此后,西平、兴庆二府被称为西夏王国的东西两京。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仍然定都兴庆府。灵州距兴庆府不足50公里,是西夏王国的又一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西夏大型瓷窑建在灵州,自在情理之中。
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这里烧制的瓷器属西夏、元、清三个朝代,其中西夏时期的数量最大。由此,他们确立灵武磁窑堡瓷窑遗址是位于我国最西北的一处古瓷窑遗址,也是宁夏境内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惟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瓷窑。(记者任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