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 曾经风靡奥斯曼帝国

  “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家来说,是死不瞑目的事。”这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前会长冯先铭先生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历史故事
  奥斯曼帝国皇宫秘藏万件中国瓷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的一本专著震惊了世界文博界,书中指出,在土耳其的皇宫中秘藏着上百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明时代的青花瓷器。日前出版的《托普卡比的中国瑰宝——中国专家对土耳其藏元青花的研究》一书,详细地介绍了这些珍贵文物。这是中国瓷器专家远赴万里在土耳其考察后,首次将现存的世界最珍贵的中国元青花瓷器资料带回国内公之于世。
  奥斯曼帝国建于1299年,伊斯坦布尔是帝国的第三个国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取伊斯坦布尔后,在全城地势最佳也是最险要之处兴建了托普卡比皇宫。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将这座皇宫改为博物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藏品最多且最为丰富的皇宫博物馆之一。其中大批的文物珍宝反映了奥斯曼苏丹的奢华生活,而其中的中国瓷器则是世界上品质最佳、数量最庞大的收藏之一。
  “这里藏的中国瓷器质量太好了,在国内闻所未闻。”曾经考察过托普卡比宫的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如是说。据介绍,珍藏在这里的中国瓷器藏品大约有1万多件,年代涵盖元、明、清三朝,这些瓷器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南方以烧制外销瓷而闻名的窑场,其数量之大、造型和纹饰之精美、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历史上在六百年间外销西亚的各类瓷器,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代表作,其中元代青花瓷有40件。
  由土耳其外交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典雅精致的中国瓷器不仅风靡了整个奥斯曼帝国皇室,众多豪门贵族也争相搜购,并将其视为珍宝。
  据说,中国瓷器之所以风靡奥斯曼帝国及整个近、中东地区,除因其造型精美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相信这类容器有鉴别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有史料记载,青瓷一旦接触致命毒物就会破裂或者渗出水气,尽管该说法的来源与依据无从考证,但至今仍被许多人传诵。

  地理途径
  取道“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中国瓷器是如何到达遥远的西亚的呢?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专家们都认为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通道——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之后逐渐成了东、西亚商业往来的黄金线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都是通过这条道路运往伊朗,再中转至土耳其等国家。
  而海路也是为加快东、西亚商业往来发挥极大作用的通道,阿拉伯商船和波斯商人从波斯湾取道马六甲海峡北上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有专家认为,大量的中国瓷器通过阿拉伯商船在波斯湾登陆后,再北上陆运到达土耳其。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瓷器也有可能通过第二条海路——由荷兰等国的商船直接运输到土耳其,但这种方式的时间可能晚些,大约在明末清初时。

  考古发现
  “青花”最早产生于唐代
  所谓“青花”就是以钴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了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由此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随后,美国的波普博士以此象耳瓶为依据,与伊朗德黑兰阿迪毕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所收藏的众多青花瓷器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名之曰“至正型”器。
  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许多学者通过对出土物的分辨,又提出了“唐青花”、“宋青花”以及“元代早期青花”等问题。
  “唐青花”是根据1975年扬州市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出土的一件蓝色花纹的瓷枕片而提出来的。1983年,又在扬州市文昌阁附近工地上发现了与之相似的14块蓝花瓷片。有学者认为,这些新发现的唐代“青花瓷”,从其烧制工艺、原料和装饰艺术看,与后来的元、明、清青花瓷器是一脉相承的。
  “宋青花”的由来主要依据浙江两处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瓷片。其中在金沙塔基发掘出13片青花瓷,经拼对证实为三只碗的口腹部残片。据资料介绍,这三只碗的胎色不一。
  而到了1978年,杭州又发现一座元墓,出土青花观音、笔架等器物,同出的墓志上有“至元丙子”年号。元朝有两个至元,有学者考证此为前至元(1271-1294年)。
  中国著名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介绍,“唐青花”、“宋青花”和“元早期青花”的提法在现今瓷学界被广为流传,许多学者都认为“白釉蓝彩”的青花瓷早于元代,但也有许多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于元代。
  在青花瓷出现之前,纯白色的中国瓷器并不符合近、中东地区人民的习惯,因为西亚向来流行色彩鲜艳的陶器,但都属于低温烧制的陶器,因为质地较软,易透水和破裂。有专家认为,烧制有色彩的瓷器可能与为适应当时西亚需求有关,因为景德镇所用的第一批钴料来自波斯,并结合中国的优质瓷土烧出了钴蓝彩色。

  科学资料
  著名的中国瓷窑
  中国拥有大量制造陶瓷器的原料,因此窑场也遍布全国,但从最早期开始已分成南北两大系统。专家指出,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藏的中国瓷器,几乎全部产自中国南方的龙泉和景德镇两大窑场。
  龙泉窑制品主要为青瓷系列,因中国保存着以器物陪葬的古老风俗,后来改用青瓷取代青铜器、漆器和玉器。以高温烧成的青瓷胎骨坚硬,釉质光滑。北宋时期,浙江南部的龙泉窑仿效北方青瓷的设计和纹饰烧制瓷器,其中最好的工艺是在光滑的灰青釉下刻花和梳花。
景德镇窑场的最早出现与当地有大量优质原料又有供应燃料的森林和可行船的河流有关,很快这里就形成了陶瓷生产中心。那里的部分窑场在五代时期就开始运作,以浙江所产越瓷为蓝本,生产青瓷,此外还烧制一种白瓷。后来,原来的石灰釉在景德镇再度流行,逐渐发展出釉色晶莹泛蓝的“影青瓷”和“青白瓷”,也称“饶玉”。
  再到后来,景德镇开始烧制加入上釉下钴蓝彩绘后的瓷器,这也成为了当时最受青睐的外销瓷。此时从波斯进口的钴料全面改变了中国瓷器的面貌,当时河南巩县的窑场和景德镇一样,开始试图用钴料着色,最终在元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