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兹尼克(Iznik)位于伊斯坦布尔东南100公里的伊兹尼克湖东岸,它是土耳其的“景德镇”。考察其陶瓷博物馆中各个时期的陶瓷标本,可以清楚地看出伊兹尼克仿制中国瓷器的历程。最早记录有关伊兹尼克陶瓷的文献,是托普卡比博物馆所藏档案中有关皇宫于1489-1490年御用厨房用品的登记。
伊兹尼克在拜占庭时期是连接安那托利亚和东部的一条最主要的贸易之路。13世纪晚期,它是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第一个中心。伊兹尼克青花瓷的早期烧造,完全是仿制中国的元、明初青花瓷,烧制时期从15世纪一直延续到17世纪。
中国元明青花瓷对伊兹尼克制瓷业的影响非常巨大,以致随处可以见到完全仿制中国瓷器的伊兹尼克产品。但与中国瓷器相比,伊兹尼克瓷仍属于低温瓷,烧造温度在850-900度,胎体呈白色,质地疏松。稍后发展的纹饰以“巴巴·尼卡斯”(Baba Nakkas)风格为主。巴巴·尼卡斯是宫廷御用作坊中的设计师,他的图案风格,也一度成为伊兹尼克陶瓷纹饰的独特标志。
在仿制中国瓷器的同时,来自中国景德镇的瓷器地位依旧崇高。波兰国立克拉科夫博物馆藏品中,有一幅1679年皮耶·保罗·塞文所绘的小插画,描绘1677年波兰大使殷格林斯基出席托普卡比宫盛宴的情景,可以看见画中有瓷器。1741年萨达巴德宫设宴款待波斯大使及其随员时,也是以金银盘子、中国瓷盘与青瓷盘盛载丰富的佳肴。举行这类宴会时,不但菜式丰富,餐具也十分讲究,藉此彰显帝国的气派。
为了向臣民及外国使节展示奥斯曼帝国的显赫与富强,朝廷还会经常举行持续多天的庆典和盛宴。史官们会将庆典的盛况辑成专书,这是奥斯曼人独有的传统。托普卡比宫图书馆现存两本附有小插图的庆典录手抄本,其中记录了很多中国瓷器的名称、使用详情及设计特征。
一本庆典实录记述了1582年慕拉德三世的儿子穆罕默德割礼的盛况,庆典持续了50昼夜。书中共有插图427幅,描绘了很多金属器皿和陶瓷,最常出现的有盘、罐、杯、托盘、碗、平底浅锅和深锅。史官塞兰尼克撰写实录时,提到庆典场地(昔日的赛马场)南边的糕饼烤房前,架设了炉灶和临时厨房,厨房里配备了1500个大锅和托盘。又从御厨和烹具库中取出白、青、黄绿、杂色、浅蓝色中国瓷器及土耳其伊兹尼克浅锅。
至于苏丹登基、寿辰、大婚等重要庆典,中国瓷器更是常见的贺礼和皇帝赏赐的礼物。甚至苏丹生病时,首相及伊斯兰教教长亦会献上中国瓷器,祝苏丹早日康复。如穆罕默德四世抱恙时,教长曾献上“法富尔”(Fagfur,土耳其语,意指中国)黄釉瓷瓶,瓶内盛有祝祷过的玫瑰水。基于礼尚往来,1768年掌玺大臣伊民·帕夏晋升为首相时,苏丹送给首相府的礼品中有十盘蜜饯以“中国瓷盘”盛载,放在6个大托盘上。
如今,那些跋山涉水、远度重洋,亲历王公贵族的重要典礼,为无数重要宾客所称赞、羡艳的中国珍贵瓷器,依然在世人的凝视下,默默讲述着两个文明古国之间精彩故事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