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碗高5.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5厘米。口微敞,口沿内外,有青花双圈线。圈足底足外三圈、底足内双圈青花线。那么此种碗瓷器与家中用的蓝边饭碗有何不同呢?此碗瓷胎细,体壁薄,釉质滋润,青花发色青而淡雅。两面青花,碗心双圈,内绘牡丹花。碗外画意有趣,绘村童放飞风筝。两组儿童,每组三人,中以杨树分隔开。三童子,有手举风筝助放者;有刚脱手让风筝飞扬者;有风筝已遥升高空者。个个欢快,神气活现。
村童、风筝、杨树都以写意手法绘出,安排在碗下边,上面大半幅呈现出空旷天空。瓷碗匠师将人物缩得非常小,称得上人物如豆,量下尺寸,青花村童只0.6厘米,而留下大片空白,使其想象的天空变得辽阔。整个瓷碗,匠师布局疏朗,落笔快捷,线条有力,人物生动,表达了童稚的天真、欢乐,有一种浓郁的抒情诗意。
在瓷器中,民窑与官窑是两种类型,经济价格差距惊人,喜欢收藏者可以各就自己情况购求。这里介绍的明青花村童风筝碗,出自景德镇民窑,以笔墨简练、图意清晰活泼、不受拘束见长。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当然比一寸长,但也有其短处;一寸,当然比一尺短,但也有其长处,有其可取之处,有其不可忽视之处。民窑瓷器也如此。
据考古发掘材料获悉,明中期以后,民间墓葬盛行用瓷碗陪葬的习俗。考古发现,瓷碗安放在墓的圹内棺外,人们习惯称这类陪葬碗为“圹碗”。景德镇窑场,由于客户需求增多,因而各色青花碗数量极大。当时的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一方面是生产者谋利的需要,一方面是消费者信仰的需要,结果,造就出了许许多多奇妙的青花瓷碗,出现了一幅幅豪放、夸张的简笔写意画。如果你是一位古瓷收藏爱好者,遇上这一类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是否有意购回作为藏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