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说印盒(图)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最初的单色釉便是白釉瓷,在北朝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和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的白瓷已经可以用白净莹润来形容了。到了唐代河北邢窑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南青(越窑)北白(邢窑)的格局形成了。那时的白釉瓷已经被茶圣陆羽称誉为“类银类雪”。后来的青釉、黑釉,到了明代的黄釉、清代的红釉、蓝釉,争奇斗艳,相映成辉。

  单色釉因其素雅淡净,为收藏者所喜好,尤其是文人。一位玩瓷的资深藏家告诉我,赏瓷的最高境界在乎单色釉,任何其他色彩的涂抹都是多余的,唯有单色釉下的暗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画意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一般明清单色釉下的暗刻花,都以严谨工整的线条勾画出云水纹和龙凤图案出现,给人一种大器稳重的感觉,和单色釉相组合,产生珠联璧合的完美感。尤其出现在薄胎瓷上的暗刻花,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正因为此,市场上已很少见这类单色釉暗刻花的瓷器

  前年我去杭州古玩市场,在一个店主的橱窗里见到一只白釉印盒,款式上看应该是清末的文房用品,近看发现印盒盖上留有两点芝麻大小的青花点,心想可能是当时的窑工在落“乾隆年制”的寄托款时不慎碰到的。可拿到手上一看,釉下一条苍龙腾云驾雾,首尾摆动,龙须飘逸,而两点芝麻大小的青花正是龙的两只眼睛,可说是形象地诠释了晋代王浮《神异记》中张僧繇画龙而不点睛,说点睛后龙就飞去,旁人不信,硬请他点上,顿时雷电破壁,龙腾飞而去。这样一个画龙点睛的典故,后人常以此形容文章经高手修改后达到的意境。作为文房用品的印盒上饰以画龙点睛图案,正是激励文人写文章时要追求神来之笔,切忌平淡无奇。白釉云龙纹暗刻花,本已高雅上品,再饰以两点青花作点睛之笔,不但构思完美,新意迭出,而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常常拿在手上不肯释下。瓷器制作如同做文章,经得起反复阅读和经得起反复赏玩,其中都有一个刻意和构思。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和古人所说的绘画要“怪出新意”,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那天我拿着这只印盒,我知道撞上了一件好东西,问店主多少价,他回答500元,我即刻付钱。友人问我何不还价,我说这样的东西再还价可亏了这只印盒。直到今天这只印盒摆放在我的书房里,是我常常上手的一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