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以程门等画家直接参与画瓷,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和审美情趣带进了瓷上彩绘之中,使晚清的瓷画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特色。
从众多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浅绛彩瓷画题材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鱼虫、清供等各种绘画内容。人物画以体现文人趣味的高士图、米芾拜石图、太白醉酒图、红叶题诗图等较为常见,描绘历代才子佳人、颂扬人品的作品也有不少,同时浅绛彩瓷画亦摹仿文人画的诗书款印,有的还书有长篇题记。喜贺题材也有很多,如宜男多子、祥云飞燕、万年眉寿、三星高照等。四季山水、花卉翎毛也占一定的比例。
景德镇窑潘宇浅绛彩四皓图梅瓶(民国)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是借用国画术语,指的是清中期或偏晚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的浅绛画近似的彩色瓷。不过,用于瓷器上的“浅绛”,其绘画题材已经不像传统粉彩那样局限于山水和花鸟,还有人物、走兽、楼阁、远近景之类。浅绛彩瓷的画艺师法于宋元以来,尤其是元代文人纸本或绢本画,而追求的是施彩浅淡、画意幽远的艺术风格。浅绛彩瓷画不但摹仿浅绛山水画的用色,还追求文人画淡抹轻染的色调,不似以往的粉彩、五彩瓷那样发色艳丽、浓重,而是淡雅、秀丽。
浅绛彩瓷也是晚清至民初陶瓷艺术发展的新亮点:它以俊逸清新的风采耀眼于群芳之中,对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粉彩瓷的施彩工艺有明显的不同,浅绛彩瓷更为简便,直接以淡赭、水绿等彩浅涂薄染。因此,浅绛彩层面较普通粉彩更为浅薄,有些透明感。浅绛彩瓷在同治、光绪时期颇为流行,至清末民国初才逐渐被以景德镇的“月圆会”、“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所取代。被取代的原因,有人归结为浅绛彩色料逐步被进口高温彩料代替。再加上浅绛彩瓷的工艺存在缺陷:颜色在釉上黏结不牢,容易磨损脱落;色泽远不如传统粉彩,尤其是进口彩料那样晶亮华润;而浅绛彩名家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相继辞世,后继者在绘画、书法和艺术修养方面都不如前辈,因此浅绛彩的整体艺术水平逐渐下降。
其实新粉彩就是以浅绛彩画瓷的方法,用粉彩作为彩料绘制彩色瓷。这段时期的新粉彩瓷画,设色清丽淡雅、苍润劲秀、彩色绚丽。其时,一批致力于粉彩彩绘研究与探索的艺术家活跃在景德镇瓷坛上。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韵致,加以改良传统粉彩的工艺特征,形成具有写意风骨的新粉彩。与此同时,新粉彩瓷画师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推进了一大步。
由于浅绛彩、新粉彩瓷具有了陈设瓷和生活用瓷并存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地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用目的者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上颇受欢迎。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师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萧疏、朴茂、隽永、苍润、古雅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那种轻松活泼的构图、流畅自如的勾描以及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晚清民国彩色瓷的时代风貌。
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家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陶瓷彩绘只重装饰的审美特征和意识,这种艺术观和审美理想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浅绛彩、新粉彩不仅为陶瓷美术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成就了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