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于20世纪初期,是醴陵瓷业宗师继承釉下彩传统烧制技术,融汇釉上彩装饰工艺,研制并开发的彩瓷新品种,而且由于该产品色彩丰富,无铅毒耐腐蚀不褪色,驰名国内外。1909年至1915年,先后两次荣获意大利都朗博览会最优奖和国际太平洋博览会优质金奖,为中国陶瓷史谱写下绚丽辉煌的新篇章。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盘,高4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1.4厘米。敞口弧壁浅腹,浅圈足呈滚圆泥鳅背状。底内施白釉,散布细小汗毛孔和深可见胎缩釉棕眼,显见釉下旋削痕。造型规整,纹饰疏朗,工写兼优,色彩绚丽。瓷绘匠师运用水墨画技法,笔意自然流畅,写实灵动鲜活,勾勒点染浓淡深浅,颇具柔美的立体感。花叶交错舒清润,枝条曲垂显厚重。整个画面以小见大,平中求奇,恬静淡雅,情趣盎然。同时巧借牡丹(富贵之花)腊梅,(谐音“眉”)妙寓“富贵花开,喜上眉梢”的美好祝愿。
此外,釉下五彩器绝非一次高温烧成,实际上分为“二烧制”和“三烧制”两种工艺流程。这对釉下五彩瓷盘,由于彩绘青花和粉彩,二者烧成气氛不一致,所以首先在胎坯上绘青花边纹,施釉经高温烧制,然后再饰花卉粉彩图案。为了使画面上墨线和彩料中的杂质消失挥发,须经彩炉进行二次烧烤。最后罩一层透明釉,第三次入窑低温烧成,即所谓“三烧制”。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全国首位陶瓷博士熊寥先生论述说:“清光绪三十一年,湖南时务学堂提调熊希龄上万言书呈湖广总督端方,力陈在醴陵创办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翌年清政府批准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而后通过招商引资集股五万元,才相继创建湖南瓷业公司。”后来经过反复生产试验,终于创烧出釉下五彩。清末尤为兴盛,名家辈出。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委托非人,开支浮滥、工商倾轧”等现象,醴陵“湖南瓷业公司”难以维持,被迫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停业。名贵一时的釉下五彩器,因其烧造时间暂短,生产量十分有限,流传至今确系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