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官窑 釉里红大盘

  在瓷器藏品中,釉里红和青花格外受藏家喜爱,南京博物院旧藏的一只釉里红大盘,为明代洪武官窑出品,实乃釉里红不可多得之精品。

  这件釉里红大盘高10.2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35.4厘米。胎体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浅圈足,内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盘内外施白釉,釉下绘三重釉里红图案。盘心绘山石和折枝牡丹,盘内外壁均为缠枝四季花卉(牡丹、茶花、菊花、石榴),盘沿绘卷草纹。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环境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而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因此青花瓷素雅,釉里红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