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影青瓷塑像

  陶瓷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明器,俑殉葬替代人殉葬,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陶俑最早始于商代,西晋时出现青瓷俑,它经历了两汉、隋唐的昌盛期,宋、元、明逐渐衰落。陶瓷俑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的生动记录,也是陶瓷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
 
  早期陶俑注重写意,秦以后的俑注重写实。但同样写实,又有明显区别,秦俑磅礴粗犷,唐俑华美丰满,宋俑细致入微,明俑则小家碧玉。宋代的瓷塑佛像,常见专业书图谱的是青白瓷塑观音像、青白釉瓷布袋和尚,而罗汉瓷塑像则鲜见实物。
 
  如图所示的一组三尊宋代青白瓷罗汉塑像残件,均为坐像。从左至右,残高分别为19.5厘米、14厘米和19厘米。先看左边罗汉坐像,身体为实心捏塑,中留有一手指的小孔,用作透气。身穿三层相叠的右衽长袍,为分层贴塑上去,三重的宽袖广垂几乎过漆,V形领。长袍褶皱细致入微,颇有曹衣出水神韵。着地脚穿棉鞋很规整,两手残缺,仅露出实心手臂,胎质灰白。剃度过的头颅饱满,宽大的耳垂略显夸张,慈眉祥目,两眼半开半合,微启的嘴,仿佛在念诵经文;再看右边的右舒坐罗汉像,恰巧与左边左舒坐罗汉像相对应,弯曲的右脚正好弥补左边罗汉像的残缺腿。双手拱托着鲜桃类食物,嘴唇紧闭,双眼作沉思状,额头有“日”的标志(突出一小圆饼状),疑为世俗传说之天目;中间的罗汉像为达摩,长袍纹饰与左右两罗汉大同小异,只是脸部造型栩栩如生,极为生动传神,紧蹙的浓眉根根毕现,两眼似笑非笑,雕塑不雷同。双唇中凸出的两颗门牙,连腮胡须的毛孔,历历在目。
 
  当欣赏这组罗汉像时,可感到有一种粗犷、苍劲、人格化的古拙美。按一般所见宋代瓷塑佛像,衣服均上青白釉,而头、颈、手均为素胎,但此三尊罗汉像,衣袖内可见青白釉,而衣袍正面却为素胎,头、手也无釉,细辨表面又不似脱釉(一般影青瓷青白釉不会脱釉),是反瓷,还是当时未上釉的残次品,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