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大帝朱棣在位22年,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频繁,郑和七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与贸易往来,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在继承元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
朱棣是一位凭借战争夺得皇位的颇受争议的皇帝,他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惜才爱才,又小肚鸡肠,设置东厂,开创宦官干政先例;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重视细节的人,处理朝政极为谨慎。他追求完美也反映到瓷器制作上,要求器物规整,不许马虎,这一时期的瓷器制作可以说是明代最规整的。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个永乐黑釉罗汉炉,胎骨与甜白瓷完全一致,规整大气,十分罕见,要不是我在景德镇珠山御窑亲眼看到出土的黑釉瓷器,绝不敢相信此为永乐器物。
明永乐黑釉罗汉炉,高7.6厘米,直径17.2厘米,内口径13.3厘米,鼓腹、束颈、圈足。炉身光洁,中腰一段呈乌金釉,釉光可鉴,同时朝口沿和炉底上下两方面折射,釉色由深黑变为褐色,中间还有自然交叉的过渡,轻重相间,浓淡相生,疾缓相调,使原本较为沉闷的黑色具有了生命,活了起来。炉口沿为满釉,平口沿中间施黑釉,两边为褐色釉,但衔接得天衣无缝,釉色能做到如此这般自然,可谓极也。内壁施半釉,留有一圈乌金釉,露胎处可见拉坯痕迹。炉底为外撇式八字形浅圈足,露胎,瓷土洁白细腻,偶有泛火石红斑,修胎平整精细。底部还挖有一条凹边,富有立体感,以手拭之颇为锋利。胎体的衔接痕几乎看不见,可见工匠制作之精细,而元朝与明初时器物的接口则相对较为明显。
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始于永乐,均为四字篆书,笔法特点为折角处浑圆,起落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显示了永乐大帝特有的审美情趣。当然,景德镇珠山御厂故址也出土大量不带款的器物,可能是因为刚开始使用纪年款,人们还不习惯所致。
人们将此造型器物称为罗汉炉,与我国传统的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这种香炉的形状与和尚化缘的钵相似,故民间称此类形状的香炉为罗汉炉。有一次,在与一位高僧谈论罗汉时,我说,用现今的职称打比方,罗汉为讲师,菩萨为副教授,佛为教授。只要肯修炼,就能得正果。放下屠刀,立地也能成佛,佛教真的有很大的包容性。这位高僧对我这通俗的比喻表示认同。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最早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是十六罗汉。罗汉有三层意思: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的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
明永乐黑釉罗汉炉,见证了明代瓷业生产的水平。景德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以创新的激情,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各地制瓷能工巧匠先后流向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一枝独秀,铸就了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