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陶瓷 讲述收藏乐事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艺术品价格首推绘画,因为绘画是纯粹的艺术品,而陶瓷属工艺品。中国是个特例,可能是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与陶瓷有关……对陶瓷而言,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一捧土摇身一变成了国宝,这国宝包含着多少智慧、劳动,甚至牺牲。 ——马未都

  马未都爱收藏,也爱说收藏,在这他为读者展示了中国陶瓷的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各种充满趣味的文化历史知识以及收集文物中的乐事。

  陶器诞生 陶瓷文明 曙光初现

  偶然的发现

  烧造陶器仅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偶然发现。用火时,火旁边的黏土成为板结状,变得非常硬,这个特征被古人发现了,所以他就有意识地把这个黏土提炼出来,把它做成一个造型,搁在火里烧,越烧温度越高,越烧东西就越完美。这就是陶器的发明,距今不足一万年。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有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陶瓷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两种东西,一种是陶,一种是瓷。

  陶器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易碎,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吸水。比如说古人也喝粥,母亲盛了一碗粥,出门就叫:“小二,赶快回来喝粥吧!”再回头一看,粥成干饭了!原来陶器把水给吸掉了。所以,古人在长时间摸索陶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改变它的吸水率。今天能够残留的陶器痕迹,就剩下一个花盆了。我们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保证花能茁壮生长。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这是我们民族、我们祖先的一个发祥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黄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长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个“人面鱼纹盆”;马家窑文化有个著名的“小口尖底瓶”,五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开始用这么漂亮的东西来提水了。

  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属于灰陶。和红陶相比,灰陶硬,灰陶是在它烧制的最后阶段加了一道工艺,泼水闷制,使它的硬度增加。兵马俑都用灰陶烧制,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以今天的工艺烧造这么大型的兵马俑,都还有一定的难度。

  秦代的兵马俑,兵俑以及马俑,大小都与实物一样。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几乎一致。只有秦代做了这样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马俑。后来的两汉都有俑,但一般情况下,俑都比较小,东汉最大的俑大概只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的一个宝藏,这些俑的面部都非常个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从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所以说,当时的工匠对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极的。

  唐三彩

  汉代以后,陶器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进,那就是在陶器上施釉,减弱它的吸水率。凡是釉里含铜的釉陶,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的,烧出来就呈现黄色。

  汉绿釉的出现,影响到中国陶器中最重要的一支——唐三彩。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唐三彩的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唐三彩的烧造温度,大概达到1100度。一旦温度提高,硬度就能提高。

  唐三彩是专门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唐代是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为了厚葬,唐代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其中唐三彩马尤为突出。

  唐代人非常喜欢马。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其中两骏在20世纪初被盗到美国。另外四骏已经被打碎了,准备运输出国时,被政府截住了,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这六匹骏马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六匹马,战功卓著,最后做为浮雕在昭陵千年供奉,从唐代一直到民国初年。结果被破坏了,非常可惜。

  以上我们大致介绍了陶器,陶器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比我们更早的时候,西方已经有陶器出现了。可是,瓷器却是中国人发明的。

  早期瓷器 变土为金 独步天下

  原始青瓷

  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了。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距今两千年。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因为釉里含铁元素,烧后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含铁量越高,颜色就越深,由绿逐渐到黑。

  要是你天天捧着个黑碗吃饭,心里肯定会很沉重,你老想:我怎么老捧着个黑碗吃饭?所以,瓷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其实就是摆脱黑暗的过程。首先要让它白起来,一定要变得悦目。这是瓷器最开始的简朴的美学追求。

  南青北白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这就是“南青北白”: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唐代瓷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唐代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要用铜做钱,不允许用铜制造别的东西,碗也不让铜做了,这样瓷器就发展起来了。

  唐代的“茶圣”陆羽认为“南青”就是越窑,“北白”就是邢窑,南越北邢。这两大窑口,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堪称并驾齐驱。

  唐代的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主。唐人陆龟蒙有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颜色的青翠漂亮。邢窑在今天河北省管辖区域内,唐代为邢州所管辖。邢窑有一种底下写“盈”字款的,是皇家御用瓷器。邢窑中还有翰林院专用的“翰林”款白瓷,都是邢窑中非常重要的作品。

  宋代南北官窑民窑 各有千秋 分庭抗礼

  寥若晨星的汝窑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首个高峰期。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即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汝、官、哥、钧、定。汝窑排在第一,“汝窑为魁”。

  汝窑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名气很大,并且非常稀少,因为汝窑只有二十来年。南宋人周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说“近尤难得”。南宋人都觉得汝窑很难得,那今天就更为难得了。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

  汝窑因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此外,据《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我们知道,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而汝州就产玛瑙。所以,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从未记载过任何其他瓷器在釉中使用过玛瑙。但科学角度上玛瑙究竟能不能对釉色产生好处,至今没有结论。

  磁州窑的宋枕

  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窑系。

  实际上北方窑口非常多,只不过在学术上没有划分。人们就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很多。而文字装饰是其他窑口非常罕见的。这种书写的文字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体现了宋人的哲学:祈求家国永安,愿意过一种安定的生活。

  宋代瓷枕多,最早有人认为瓷枕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瓷枕非常硬。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原因是很多枕头上有字,比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又如:“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些提醒的话写在枕头上,就是给人个提醒。

  我们今天觉得瓷枕硬,没法枕。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记载司马光就睡一种“警枕”:截一块圆木头,枕在脑袋下,上面还坠一个铃铛。铃铛一动,你就醒了。司马光之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珍惜光阴啊!

  宋枕的造型最为丰富,有动物形的,比如狮枕、虎枕;有人形的,比如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比如长方、八方、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瓷枕上画的内容也丰富,有画熊的,还有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如垂钓、蹴鞠(踢球)。

  景德镇

  宋代南方民窑也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

  景德镇原来总处在模仿的阶段,不是青瓷,就是白瓷,但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开创了一种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这对景德镇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青花瓷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

  “鬼谷下山”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罐,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创造了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

  元青花为什么价值连城呢?第一,是它的题材决定的。战国时期的军事奇才王翊,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齐国人孙膑被燕国俘虏了。齐国就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第二,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第三,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民国时期,一个荷兰军官在北京无意中买了这个罐。之后带回国放在阁楼上近一百年。2005年专家发现它是一个元青花才请出来拍卖。在卖之前,这罐子一直在他们家装CD。

  青花之谜

  由于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成熟烧造,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基础。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而残存的碎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为什么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等,无所不包?为什么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人猜测这些都和蒙古习俗有关,蒙古人崇尚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因为有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后来明清两代,瓷器都是以青花为主。青花瓷有很多优点:在元青花之前,陶瓷没有这么漂亮悦目;青花花色稳定,成品率高,工艺上有所突破。同时,青花质地优良,极具市场竞争力。元青花一反宋代那种含蓄美,大胆奔放,开辟了陶瓷的一条新路。元青花出现后,一统江山,确立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700年来无法撼动。

  永宣时期:明瓷器第一次高峰

  明代青花每一时期都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受政治影响,尤其受皇帝本人影响很大。永乐皇帝朱棣的气魄非常大,这影响了明初永宣时期瓷器的烧造,尤其给青花瓷定了一个基调:尺寸大。已知最大的永乐盘子是68公分;永乐瓷器的形制,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永乐瓷器的纹饰内容呈现出强盛的态势,彰显出开国时期的一种精神。

  为纪念父母朱元璋和马皇后,朱棣曾在南京建了报恩寺和报恩寺塔,他动用的材料是我们不能想象的——用青花做地砖,非常漂亮。古今中外,用青花作为地砖,目前已知的只此一例。可惜这座塔已经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永乐皇帝的孙子宣德雅好艺术,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时的产物。宣德时期,青花瓷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造型减少;龙纹也非常凶猛,中国龙纹最为凶猛的就是这个时期。

  明早期瓷器对中国陶瓷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永宣时期,瓷器高速发展,其质量和品种被后世公认为是青花瓷器的巅峰之作。

  嘉万时期:明瓷器第二次高峰

  明朝瓷器的第二次高峰就是嘉万(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晚明瓷器千变万化的造型、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让人喜爱。万历一朝,青花瓷器不计其数,烧造量非常大。有时记载称当时的景德镇“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

  晚明时期,16—17世纪,国际海洋贸易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欧洲各国都成立海上运输公司抢占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尤其是青花瓷。明晚期青花极为充分显现出商品的特性,这个特性超过了最早的艺术特性。

  万历朝已经是明代的尾声了。满清入关以后,瓷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顺治朝衔接明朝,又为后来辉煌的康熙青花打下基础。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不足半个世纪,在中国陶瓷史上称之为“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