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不泥古 千年瓷都新方向

  日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饶晓晴针对当下景德镇陶瓷工作者盲目创新的现状,道出了肺腑之言:“景德镇的承传使命重于创新!”而同在千年瓷都成长起来的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另一观点:景德镇不是没有传统,而是艺术家由祖荫庇护着,享受着祖先留下的遗产,故步自封——传统过火了!他告诫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在打好传统基础的前提下,应摄取多方精华,大胆闯出一条新路。

  毋庸置疑,两位大师的学术“论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创作带来了鲜活的空气,当然也会让观众或收藏家犯嘀咕——当代景德镇的创作现状到底怎么样?在恪守传统的艺术瓷和推陈出新的艺术瓷之间,藏家该如何选择?新时代的景德镇究竟在中华陶瓷史上占有什么样的位置……这些疑团,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瓷研究专家秦大树先生从历史的角度揭开较为合适。

  元 蓝釉白龙纹盘
  清 乾隆款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王恩怀 《作品01》
张松茂 《白梅》
  清 乾隆款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
  明 成化斗彩鸡缸杯
  钟莲生 《飞天》

  “千年窑火说”最准确

  记者:秦老师,在讨论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创作以前,我们先搞清景德镇窑口的历史:有景德镇窑口一千七百年说,此说可能源自《浮梁县志》记载的“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就是景德镇);也有两千多年说;更有商代的原始瓷就有景德镇的份儿说。作为陶瓷研究专家,您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那么景德镇窑口到底创烧于何时?

  秦大树:截至目前,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景德镇出土的最早瓷窑遗址是五代时期(即10世纪前半叶)的,遗址中有白瓷和青瓷,这些器物工艺上受到了越窑的部分影响。所以,说景德镇有千年窑火是准确的。

  记者: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陶瓷史中,景德镇窑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您能否列举一下其不同时期的辉煌成果?

  秦大树:景德镇在五代时就生产出了白瓷,是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具有开创之功。

  北宋时期,景德镇已经生产出了质量很高的青白瓷,在整个宋代的生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东坡志林》的记载,北宋时已经派官榷陶,初步具有贡窑的性质。南宋时,景德镇的湖田等窑的产品在南方各省的青白瓷窑场中质量上乘,首屈一指,这也是元代官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的基础。

  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陶瓷生产的产业中心。从元代的浮梁瓷局到明代的御窑场和清代御器场,景德镇先后创烧了青花瓷、釉里红瓷、各种彩釉瓷,以及五彩瓷和粉彩瓷等。可以说,中国陶瓷的重要技术创新都发生在景德镇

  明代后期,海上贸易随着西方列强航海活动的加剧而逐渐被他们控制,中国陶瓷的外销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景德镇在17世纪吸收西方的文化因素或曰受到西方需求的影响,瓷器的装饰艺术发生了重要变革(就是人们所说的转变期),成就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发展,这当中景德镇的工匠们功不可没。

  艺术陶瓷超官瓷不夸张

  记者:景德镇陶瓷着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其之所以成为千年瓷都,我想除了譬如水上交通发达、取材方便等自身优势外,“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是主要原因,就是说景德镇的辉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您说呢?

  秦大树: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宋元时期,瓷器生产工艺的交流既迅速又广远,景德镇的发展肯定有技术交流的成分。但总体来说,景德镇的制瓷业还是具有相当的自身传统的。至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主要是后期某些帝王对宋瓷的追逐、景德镇可以仿古形成的一个特点。当然,说景德镇的辉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没错的,因为瓷器生产不是孤立的,而是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成就了景德镇的辉煌。

  记者:众所周知,古代景德镇制瓷分工非常明确,特别是洪武时期官窑窑厂出现后,御窑厂的分工更细:拉胚的拉胚,上釉的上釉,绘彩的绘彩,写款的写款,一件官窑瓷器集多位能工巧匠之精华,且工匠用心虔诚。但现在有评论说:某些现代陶瓷大师作品的水准已经超过了古代的官窑瓷。今天多是大师们单独完成一件作品,就能超过古代的官窑器?!有这么全才的陶瓷大师吗?

  秦大树:这不是夸张,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始终不停的。就工艺技术而言,当代的制瓷工艺肯定是超过了景德镇最辉煌时期的清三代(康雍乾)的,就如现在使用的气窑和电窑,在温度、气氛和烧成曲线的控制上远远超越了过去的柴窑,成品率也是古代无法比拟的。再如,稀土彩料的应用,也大大丰富了瓷器装饰的表现能力。

  不过,人们在审视当代作品和古代作品时,可能更多地关注了其文物价值。此外,当代产品,尤其是日用品,可能更强调其性价比和作为商品的盈利能力,如果当今的工匠也能像清三代工匠那样不计成本地精工生产,一定可以产生出更精细的产品。现在仿品众多,而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足以说明当代的工艺水准绝不比古代低。

  景德镇要有历史危机感

  记者:说到仿品众多且达到了乱真地步的问题,我联想到了近年来刚刚起步的现代艺术陶瓷市场,有些陶瓷大师的作品也拍出了百余万元人民币甚至更高的价格。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赝品作祟的结果,因为充斥着艺术品市场的假陶瓷让藏家六神无主,倒不如选择当代名家的新瓷省心——这必定会给古陶瓷文化的传播及市场带来不良影响。对这种现状,您持何观点?

  秦大树:仿制的正面说法是恢复传统工艺,不过作假就是以不法手段牟利了,应该控制、打击。至于当代大师作品的很受市场欢迎,并不一定是上面的原因。人们欣赏和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关注的是其不断攀升的市场价格。另外,中国古代不重视工匠,所以中国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品的一个重大差别就是中国的艺术品缺少与人的联系,而当代大师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他们可以和藏家交流情感,作品就成了载体,弥补了这个缺陷,人们也舍得投重金收藏——这是好事。

  记者:也是“中国的艺术品缺少与人联系”的原因,传统收藏一直以书画及金石碑帖为正统,陶瓷收藏一直游离于中国主流文化边缘。今天,您认为当代陶瓷大师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其作品弥补了这个缺憾,越发受重视,那么在承传与创新领域中,景德镇又有哪些可圈点的地方?

  秦大树:如果不考虑文物价值,现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肯定超过了古代,工艺上也有所创新,这是景德镇持续发展的动力。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仅以古代陶瓷精品为参照物,停留在对古代器物的仿制上,景德镇就失去了活力,因为中国是瓷器产生的地方,相延不断地生产和技术创新成就了洋洋大观的中国陶瓷史,当代景德镇的艺术成果是这一过程的延续。今天的景德镇在艺术陶瓷的创造方面还着力不够,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远不如古代,这是景德镇应该注意的。因此,景德镇要有危机感——如果不能更有效的创新和发展,千年瓷都的地位就要不保了。

  记者:根据多年的陶瓷考古教学和研究经验,您认为当代景德镇应秉承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方针?

  秦大树:作为千年瓷都,古代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上铸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些遗产就是今天陶瓷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我认为当代景德镇的生产方针应该是踏实地传承、科学地扬弃和创新。

  博导简介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1985年历史学学士,1988年历史学硕士,1997年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和陶瓷考古的教学和研究。曾主持龙泉市大窑遗址等大型考古发掘,并发表《宋元明考古》等论文70余篇和多部学术专著。目前主要进行宋元时期仿古礼器等方面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