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的平定县,以生产艺术陶瓷为主。自唐宋以来就制作陶瓷器。随着沧桑历变,生产工艺日臻完善。民国年间利用本地资源生产紫砂陶器,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当时的平民工厂生产的紫砂陶器和其他陶瓷誉满北方。60年代,平定瓷厂生产的工艺美术瓷曾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定陶瓷厂生产的棕釉龙纹杯碟、龙纹咖啡色茶具、蟠龙花瓶、仿宋黑釉缠枝牡丹纹刻花瓶和卷草纹刻花嘟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中棕釉瓷色调润泽,光亮明快;黑釉瓷剥底镏花,黑白分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年出口量达400多万件。
建筑陶瓷行业作为阳泉市调整产业结构的支柱行业,已列入阳泉市“十一五”规划的百项工程之一。华伦陶瓷公司作为阳泉市建筑陶瓷行业的示范标志性企业,充分利用阳泉独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华伦陶瓷高档墙地砖项目是市级重点调产项目中八个高新技术项目之一。这次通过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产品研发合作,必将促进华伦陶瓷在自主创新、充分利用阳泉资源方面取得更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这次利用中国地质大学国家863课题研究成果——煤矸石瓷质砖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符合阳泉市树立绿色GDP理念,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加强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必将进一步促进阳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为目前山西最大的陶瓷基地,针对目前陶瓷企业“低、小、散、差”的发展现状,大幅度淘汰落后工艺和小规模生产能力,改造中低档生产线,走兼并、重组、联合、改造的道路,尽快形成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依托丰富的陶瓷原料优势、产业基础和已有的营销体系,积极引进和大力推广陶瓷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增加精品陶瓷产量,尽快培育规模优势。以裕石卫生陶瓷、莹玉日用陶瓷、瀑里高压电瓷、交通集团建筑陶瓷等潜力产品为突破口,扩大陶瓷原料生产,塑造品牌优势,提高陶瓷产品的档次等级和质量水平,增加花色品种,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改善陶瓷产业的经济效益,扩大陶瓷产品的市场份额。对列入市重点支持的陶瓷企业和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要进行动态监测,达不到有关标准的将被淘汰。并随时将发展潜力大、规模扩张快、效益好、环保达标的企业和项目纳入市重点支持范围。做大做强陶瓷企业,走兼并、重组、联合、改造的扩展道路,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快“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步伐,培育“小巨人”,发展大集团,形成地域产业特色。以现有企业为龙头,依托陶瓷资源优势,以土地入股、吸收社会资本入股、吸引外资等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若干个“小巨人”企业,为产业扩张奠定基础。共同开发原料基地、共同建立原材料采购中心和产品销售网络、使用同一产品商标、培育地域品牌等方式,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后,组建卫生陶瓷、电力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等系列产品生产经营的大规模陶瓷企业集团。届时,阳泉的陶瓷工业将形成四大系列生产企业:以交通集团1100万平方米墙地砖为龙头的建筑陶瓷;以瀑里高压电瓷厂3000吨大瓷套为龙头的电工陶瓷;以平定莹玉8000万件为龙头的日用陶瓷;以裕石陶瓷有限公司70万件高档卫生洁具为龙头的卫生陶瓷。通过引进和推广陶瓷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完善管理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产品系列。
4.忻州陶瓷产区
南京高淳陶瓷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陶瓷行业中的创汇创利大户。我国陶瓷行业惟一一家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忻府区宽松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优势、价位较低的清洁能源以及忻府区陶瓷厂熟练的技术工人等都成为高淳陶瓷厂落户忻州的重要条件。为加快发展陶瓷工业,忻州采取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吸引陶瓷发达地区的企业前来投资建厂。2007年8月,忻州陶瓷产区的高淳陶瓷厂开工建设,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年底已完成厂房建设。2008年9月16日,忻州高淳陶瓷厂建成投产。
二、销售:困境中寻求突破
目前,由于商家拼命压价,山西怀仁陶瓷的一个4.5罗汉碗(吃米饭的碗)出厂价仅售0.33元,到了西安运费0.07元,售价却是0.4元,卖一个碗一分钱不挣,还要贴各种费用。但是另一方面,海内外市场对高档日用瓷的巨大需求,一边是山西日用陶瓷产品因质量低下而销售受阻。怀仁民营陶瓷业走进了“盲目跟风上马,狂打价格战役”的怪圈。为适应市场需要怀仁县明鑫陶瓷有限公司开始上马“高端”陶瓷新产产品开发。
许多当地人意识到怀仁生产陶瓷在原料、气候、劳动力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生产日用瓷碗需要的煤矸石、长石、石英、粘土等十几种原料,有60%由怀仁出产。而国内外对日用瓷的需求与日俱增。经过一番运作,怀仁县第一家民营陶瓷企业—嘉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营业。经过几年经营,公司规模日渐扩大,市场开拓能力日臻成熟,加上当时市场需求量大,几家国有老瓷厂又不景气,陶瓷价格大增。过去一只售价0.7—1元的陶瓷盘子,可以卖2—3元。仅一年工夫,嘉明陶瓷的生产规模扩大到400万件,产值增加到600—800万元。陶瓷生产进入鼎盛发展时期。2001年,嘉明陶瓷取得自营出口权和输美认证,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嘉明陶瓷完成日用瓷1.25亿件,实现产值1.5亿元。目前,怀仁县上规模的陶瓷生产企业激增到24家,陶瓷生产线达到56条。一条生产线一年的产值有五六百万,纯利润在100—150万元之间。
三、前进中的问题与嬗变
近年来,山西凭借当地资源优势,一些经营煤炭资源的老板纷纷崛起,在山西各地盖房买房,对建陶产品需求很盛。因此,经营陶瓷的经销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很多人是看重建陶能够带来巨额利润才纷纷进入的。全国500强经销商、山西天佳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建筑陶瓷营业商。由于,山西当地建陶市场能力薄弱,主要经营佛山陶瓷的产品将近20年。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有员工300多人,资产总额达1.5亿多元,其中固定资产9000多万元,经营的主要品牌有“新中源”、“兴辉”、“博华”、“东鹏”、“天伟”“神州一陶”、“盛雅琪”“阿波罗”等。该公司现在是山西省乃至全国建筑陶瓷最大的商家之一,已经由单一经营转变为大规模集团化连锁经营。但在短短几年里,由于利润丰厚的缘故,陶瓷经销商数量翻了近5倍,过多的经销商给陶瓷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现象。生意越来越难做,一些经销商逐渐被市场淹没,有基础的经销商,则凭着品牌保证和先进营销理念借机把自己做得更大。
目前,山西陶瓷产区存在的问题与(一)陶瓷产品品牌意识差。现在多数企业仍只生产低档白瓷或贴花瓷,没有注册商标,没有自己品牌,最多在包装箱上印上自己的厂名和厂址。销往外省市后,用户只知道山西某地的陶瓷这个地域品牌,不知道商品品牌,严重影响着陶瓷业的发展;(二)环保的压力。由于多数陶企仍采用烧煤方式,能耗高、污染重。随着国家环保整治力度的加大,烧制陶瓷由原来的烧煤改为燃气,对陶企是一次挑战。燃气烧制新技术,短期内影响到产品产量与质量。据测算煤改气以后,产量只是以前的50%-60%。其次,加大了生产成本。以前的燃煤用的是当地的煤炭,每条线每月大约消耗10-12万元,煤改气后每月消耗18-20万元,且必须是优质煤或精洗煤,仅此一项每条生产线每月增加成本30多万元左右。(三)相互低价恶性竞争。由于陶瓷企业间相互低价恶性竞争,企业利润降低,导致企业缺乏积累资金,生产后劲不足,没有能力进行生产技术及工艺的更新改造,这样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普白瓷,产品不上档次,价格上不去,陶瓷业陷入低价竞争恶性循环。某陶瓷公司,原先一只酒瓶售价3.8元,由于相互竞价,现为1.8元,每件下降了2元。(四)劳动力资源短缺。陶瓷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是生产主要要素。每条生产线约需150名工人,按56条线计算,怀仁陶企需工人大约8400人左右。近几年,由于陶瓷企业迅猛发展,工人需求量较大,人员短缺越来越制约着陶瓷企业的发展。造成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原因,一是建筑业工人工资较高,使得一部分人愿意到建筑工地干活;二是陶瓷企业工作场所温度高,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大,使得一些人不愿意到陶瓷企业工作。由于人员短缺较大,导致了工人工资上涨,女工工资上涨到了1000—1200元左右,男工工资上涨到了1800—2000元,工资平均上涨了10%多;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如佳美乐陶瓷公司,现有9条生产线,由于工人短缺,只能有60%的生产线开工,其余生产线只能停产。同时由于用工紧张,也加大了企业管理工人的难度,企业之间出现的管理和待遇不平衡,造成工人频繁跳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另外还有企业职工技术水平低及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长过快等问题。当时,企业老板认为陶业利润空间大,大家以每年七八家的速度争相上马。随着低端产品过度竞争的持续,陶瓷销售额反而出现下降40—50%,一条生产线的利润锐减到50万元左右。
近年来,随着山西陶瓷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短缺导致的工资上扬,当地陶瓷感到压力。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40—50%;电价上涨10%左右;煤价变相上涨150%;光劳动力短缺一项,就让企业产量下降10%,还有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费用。不过,山西陶瓷产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与困难,完全可以变成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当地一些瓷厂全力研制开发全新的高档日用瓷—骨质瓷。由于烧成燃料从煤改为天然气,生产出的骨质瓷,明净又靓丽。并逐渐打入国际市场,扩大了当地陶瓷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总之,山西陶瓷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经过磨砺与蜕变、脱壳,未来山西陶瓷的发展与崛起,前景是非常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