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赝品多 解析青花瓷的收藏要领

“广州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对海上瓷路的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正在广东博物馆进行的“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共展出了174套古代陶瓷精品,其中包括近年发掘的“南澳1号”青花瓷器,吸引了市民的热烈观赏。

作为本次展览的项目主持,广东博物馆艺术部主任黄静对中国陶瓷有着20余年的研究经历,日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向读者介绍了青花瓷的鉴赏及收藏要领。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

记者: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关于青花瓷的历史溯源,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肇始于唐或宋,也有人称起始于元。在您看来,青花瓷的源头在哪个历史时期?

黄静: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量不大,对后代的影响也小。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特别是西亚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简称“苏料”,是来自伊拉克的一种青料),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

记者:青花瓷工艺能在元代逐步成熟,还有什么历史原因?

黄静:这不得不感谢元代的开创者,即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族。他们是游牧民族,对白色和蓝色青睐有加,这代表着圣洁与干净。所以说,我们要想真正掌握青花瓷的鉴赏要领,除了要懂得青花本身的工艺史,还要熟知与工艺史相对应的社会史,包括当时的文学艺术、市井风俗、政治活动等。

记者:能否结合明代,再谈一下当时的工艺如何与社会生活互动?

黄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从底层走出来的平民皇帝,是吃过苦的,深知劳苦大众之艰辛,所以他在安排祭祀等政治活动时,就取消了金银器的使用,改用瓷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青花在内的瓷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看明晚期的青花瓷,纹饰中出现了戏剧故事,而这又与当时戏剧的勃兴分不开,再次证明青花瓷工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贴得很紧,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就很难理解青花瓷为何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新工艺。

鉴赏青花瓷看器形胎釉纹饰和款识

记者:具体到鉴赏的细节,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黄静: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既要看器形与胎釉,又要看纹饰与款识。就器形而言,元代多大罐与大盘,而明代的罐与瓶变得修长,而到了清代,器形就更复杂多样了。就胎而言,元代因为工艺水平不够高,胎相对粗糙,而康熙时期的胎就很精细。就釉而言,元到明的青花瓷釉有淡淡的泛青色,而康熙以后则比较白。

记者:那应该怎么样从纹饰方面鉴赏青花瓷?

黄静:元代的青花瓷纹饰丰满,层次丰富,且繁而不乱,而到了明晚期,青花瓷上的人物形象多了起来。对纹饰的鉴赏最重要的是看青料,康熙年间,工艺师对青料的使用达到了最高水平,纹饰显得淡雅青翠。当时纹饰借鉴了国画的技法,比如山水画皴法的使用,再加上当时康熙皇帝很开明,鼓励追求个性,纹饰的个性就特别突出。而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西方的审美原则逐渐影响到青花瓷的纹饰表现,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比如西方的造型方法就在青花瓷上运用得多了起来。

记者:青花收藏入门者该如何尽快提升自己的鉴赏及辨别真伪的水平?

黄静:现在,陶瓷收藏界的赝品越来越多,造假的本领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收藏者辨别真伪的能力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对此,我想强调三条建议。首先,收藏爱好者要多到博物馆去看实物,博物馆的级别越高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藏品的规模大、规格高、水准严。其次,多看各大博物馆整理或出版的图书资料。现在市场上关于青花瓷的出版物很多,但真正有水准的占少数,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鉴赏家写的书。第三,最好能去窑址实地考察,借此获得亲身感受。有些人提出通过瓷片练习鉴别瓷器的眼力,其实,瓷片也不可靠,造假也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