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钟鸣

  艺术,终归没有辜负陈钟鸣的一片痴情:他多次出席全国、全省艺人代表大会;先后被吸收为国家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中轻部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审委员。获轻工部科技先进工作者;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3年和1986年,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团成员和中国陶瓷设计代表团成员,出访了加拿大和日本,并在那里进行表演和考察。2008年,当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又成为传承人之一。

  陈钟鸣家住潮州城区,他9岁时失去父亲,开始做童工补贴家用,还学过潮绣弄针使线。1947年,11岁的陈钟鸣却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而中途缀学,进入潮州原裕彩塑瓷庄当徒工。

  他在困境中摸索生活,命运的坎坷锻炼出他坚强的意志。一有空,就偷偷地溜进邻居彩塑工场,凝神窥看工人们施展技艺,捕捉学艺的良机,掌握绘画彩瓷花面的艺术。在工场里,他见贤思齐,认真吸取师傅们各有绝招的技艺;利用瓷面釉上彩擦尽不留痕迹的特点,见缝插针,摸透了颜料的配方、色彩的搭配等技术。在逆境的不断拼搏中,使陈钟鸣血管增添热血,幼稚的童年便成为出色的徒工。

  1949年,陈钟鸣跟随很多的潮州彩瓷师傅一起北上大埔高陂镇当彩瓷工人。在这人才辈出的小镇,陈钟鸣深感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各位师傅请教。夜晚又坚持到夜中学去读书,放学回到工场,又为工会画大幅的宣传画。陈钟鸣是穷学生,练习的纸,都是用水泥袋剪开来代替。

  1955年,高陂赤山瓷厂决定筹建一个彩瓷工种,要求上级抽调一名熟悉彩瓷全面工艺技能的青年工人。抽调的对象就落在陈钟鸣身上。彩瓷工艺,从建窑、烤烧、颜料研磨、花面设计、彩绘……都由他一人负责。

  睡去醒来,陈钟鸣常做着同一个梦,那就是到专业学校深造进修。1956年,国家轻工部决定在全国各陶瓷产区挑选一部分技术人员送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深造。为此,专门在江西成立了一所江西陶瓷技艺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整个广东就分配5个名额,在数百名搏击者中,陈钟鸣以各科成绩优异而被录取。

  陈钟鸣大眼阔口,一双肌腱发达的腿。他抱着一股旺盛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地接受艺术天地里每一滴琼浆。他靠很低的助学金过日子,他的头发三个月剃一次,他被同学们戏称为“马克思”。每逢节、休、假日,同学们纷纷会友度假,而他却利用这时刻进行自学;特别是春节,各省同学都回乡探亲,空旷旷的教室和宿舍便成了他勤学苦练的大课堂。他的毕业作品《南北方小孩》,得到老师的赞许,并被选登于《江西画报》。

  1959年,陈钟鸣被分配到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工作。他刻苦地追求民间艺术,继承传统技巧。他通过研究分析,深感枫溪瓷塑以细腻含蓄、造型优美而见长。他向较有枫溪瓷塑特色的同事和老师傅学习,博采众长;虚心向浮洋泥塑的民间艺术学习;带着泥巴到潮州西湖临摹古代潮州木雕、石雕;同时向牙雕、玉雕等姐妹艺术借鉴,吸取民间年画的造型特点;将其精华溶化到自己的瓷塑作品中去,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作品收到了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

  他奔走于名山大川之间,浏览吴越燕赵诸地,溯源戈壁、沙漠、荒滩;他上高原,到敦煌、探佛洞,领悟真实生活和大自然。

  他广泛地接触了业余美术作者,设计员和工人;与人合作版画、年画、剪纸,学各家所长,熔各类精粹于瓷塑之中。

  他的瓷塑作品《鹅司令》被搬上银幕;《报喜队》、《喂鹅》被分别刊载于《人民画报》1962年第二期和第八期的封面上;《火车来了》被香港《文汇报》所刊登,其后又被评为赴美国展出的优秀作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陈钟鸣的瓷塑,蓄意向取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以清新秀雅见称;作品从小巧玲珑的桌上摆件,发展到中型塑座,其硕果累累:

  扶笛轻吹的古装仕女;挟箕喂鹅的村妇,敲锣、打鼓、吹唢呐、献大桃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兔子报喜队;《余音缭绕》“一笛吹响,响彻全国”;

  他与叶竹青、王龙才、郑才守等多位工艺师,通力合作,创作了一米多高的内外三层《通花友谊瓶》,作为国家珍贵礼品,由邓小平同志赠送朝鲜金日成主席;

  1980年,他创作的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瓷塑,作为中国地震代表团访美的礼品,赠送给美国朋友;

  继《通花友谊瓶》之后,他又设计了长4米、宽2.4米的大型《双龙戏珠》通花雕屏风,被国外人士誉为:“古代的艺术、现代的技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中国工艺的登峰造极”;

  与佛山石湾名艺人庄稼合作的瓷塑《史湘云醉卧芍药茵》,得到了极高的艺术评价,1981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特选登这件作品于“春季特艺”的封面上,《澳门日报》也相继见报撰文介绍;

  凝思、微嗔、娇羞、凄婉、矜持、天真……《金陵十二钗》把她们每人的性格,感情和形象特征、身份、地位,都揣摩入微,甚至连服饰佩带,也不轻易放过。正如著名陶瓷工艺美术专家邓白教授和广州美术学院王立教授称:“一套传世之作”。

  他的瓷塑作品分别获得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 “百花奖”一等奖和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一等奖等;《黛玉葬花》等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金陵十二钗》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母与子》被广东省民间工艺馆收藏。许多作品选送国内外展览,个人先后赴香港参加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作品展”和日本多治见市“中国名家名作展”。《新的诗篇》和《知音》作品照片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送子观音》和《仕女》大批量投产后,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名字编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钟鸣于2008年11月21日晚因病不幸逝世,陈大师走了,望着他的 “身影”、回忆他一生在艺术道路上的勤奋和拼搏,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一个大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