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宝斋”是千年古镇景德镇的一个百年老字号,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景德镇第一个个体艺术陶瓷作坊,它的起落一直与时代的兴衰有关,作为其传人,于集华曾做过瓷厂的工人、厂长,其个人命运最后与泥宝斋交集,是宿命也是必然。
于集华是陶瓷界的“三栖”人物,他精通古陶瓷鉴赏和现当代陶瓷艺术收藏,在陶艺创作领域,同样具有非凡的实力。
因为其在古陶瓷鉴赏和收藏领域的声名显赫,其艺术成有时反而不为人们关注,而实际上,他凭借釉下青花刷花技艺创作的系列作品,己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国内最有影响的《收藏》杂志,每期都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推荐他的新作。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均对其人其作进行报道。
“宝货难售,大器晚成”,于集华的成功显到水到渠成,其独特的陶瓷语言除了在工艺上的突破之外,也得益于他长期置身收藏圈的积累,鉴赏别人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集百家之长然后又独辟蹊径,各种各样的机缘成就了于集华。
隐士 大隐隐于市。
泥宝斋坐落在喧嚣的马鞍山路上,打开窗户就能听见窗外的人来车往。但在泥宝斋,你能轻易地摒除市井杂声,走进一个由荷花、葡萄、雪景、山水构成的艺术世界。
这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世界。透过阳光,荷叶上的脉管、纹理清晰,釉下五彩葡萄,更是颗颗晶莹剔透,其逼真再现令人难以置信。而雪景和山水更能撼人心魄,冰封的河流散发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高山流水之间有煮茶吟诗的高人。
于集华的青花刷花技艺源于家传,其父于山铣是历史上有名的刷花名家,在继承父亲的基础上,于集华对刷花技艺进行潜心钻研,浸淫其间30年之久,使青花刷花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创作的釉下青花瓶《映日荷花》,采用的釉料和色料均由自己一手调配,尤其是通过独特的技法,惟妙惟肖、细腻逼真地再现了荷叶的自然肌理,风韵别致。这件作品在英国伦敦举办的艺术博览会上,不仅摘取了金奖,而且连同另外一件作品——珐琅彩花鸟描金正德碗,一道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因为其在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2003年于集华被评为陶瓷研究员、“世界艺术人才奖”获得者,作品被《中国陶瓷全集》、《中国当代青花画典》、《景德镇陶瓷珍藏》、《千年瓷都景德镇》、《中国收藏》等知名书籍收录,多件作品被许多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全国人大、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单位收藏。2008年度,于集华还被世界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师友 头衔一大堆、奖项一大堆,但于集华并不重这些,王锡良大师的一句中肯的评价却让他常常回味。
于集华和王锡良亦师亦友,交往颇深,于集华小时候住在向阳岭,与王锡良家是近邻,没事常跑到王锡良家去看他画画,这之后,王锡良还曾到早期的泥宝斋画过瓷器,相互交往的这三十年间,大师对艺术执着追求忘我的境界,影响了于集华的一生。
在山东卫视给于集华录制的专题片时,王锡良作为嘉宾出境。王锡良在评点于集华的作品时,由衷地称赞了他的艺术功底扎实,欣慰于集华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但同时也认真指出,画面“画的太满了”。
这句点评让于集华很受用,一句中肯的评价让他如醍醐灌顶,“真的是画的有些满”,此前于集华虽然对自己的作品比较满意,但总觉得还不是尽善尽美,王锡良指点终于让他找到了问题所在。
大成 和古陶瓷鉴赏和艺术收藏比起来,于集华的艺术成就显得并不太引人关注,但实际上,于集华的艺术成就完全可以与前两者并驾齐驱,其被誉为鉴赏、收藏、陶艺的三栖人物名副其实。
不过,于集华也坦言,他的艺术创作是为了收藏,在艺术创作上得到的回报,是进行艺术品收藏的保证。也因为他的艺术早已,成就了其收藏的高度。另外,在收藏和古陶瓷鉴赏的成就,让于集华能在藏品中吸取养分,反哺陶艺创作,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优势是许多陶艺家不具备的。
因此,在同时涉猎三个领域时,于集华的艺术之路反而越走越顺。在与于集华聊天时,谈到收藏和鉴赏,于集华有说不完的故事;在说到艺术创作时,于集华同样娓娓道来,于集华不断强调要如何提高自己的陶艺,如何学习,其陶艺创作热情可见一斑。
于集华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必须谦虚、大度、好学。这也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行动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