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几篇文章介绍的陶瓷幕后英雄,他们的工作事项基本都是和陶瓷材料打交道,与此不同,本期介绍的幕后英雄,他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对电脑,操作着不同的制图软件。这些人是陶瓷器型设计师,他们操作着键盘、鼠标,移动着光标,却也在陶瓷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百分之一的灵感 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在我采访的几位陶瓷器型设计人员中,胡健有个不同之处,那就是没佩戴眼镜。作为设计人员,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面对电脑,甚至还需要工作至深夜,这对眼睛是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胡健的这个特点让我印象很深。
胡健在景德镇一家公司负责陶瓷产品研发工作。对于他而言,最开心的事便是最近设计的一套茶具已经到了开模准备量产的阶段。对于一位设计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了。
在陶瓷器型设计领域,特别是日用瓷的器型设计,一个新器型的出现往往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从设计到定型,再至开模量产,这期间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设计人员甚至是整个设计团队的努力。
而新器型投放到市场以后,这似乎还仅仅是个开始,市场中消费者的反馈、销售情况,则是这种器型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反响很好,自然是好事,可是如果情况不那么乐观,则需要找到问题,对器型再做调整。
正因为此,胡健觉得做器型设计,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胡健所说的“不是一个人”,不仅仅指设计的时候需要团队合作。在他看来,在设计之初,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才是关键。一种新器型的好看与否,说到底,在于消费者是否喜欢。因此在评判所设计器型好看与否这个问题上,设计人员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审美角度,而是应该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需要站在大众角度去看待“美”,这就给设计人员出了个不小的问题。胡健曾设计过一套餐具,销售的主要目的地是香港。正因为此,他在设计中加入了不少香港地域文化的标志,比如紫荆花等,这样做,也正是站在了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了所设计的器型能在情感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说到底,就是要让他们觉得好看。
不少人工作累了的时候,都会起身走走,这样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胡健也不例外,看电脑久了,他也会四处走走,或是到窗边看看蓝天白云。他这么做,可不仅仅是放松这么简单。
作为设计人员,灵感自然不可或缺。“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然而这百分之一的天分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谈起自己的工作,胡健引用了这句话,他说设计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每个人得到灵感的方式不同,在胡健看来,要么极度放松,要么安静之极,在这两种情况下,他最容易得到灵感。因此胡健喜欢放松心情,看着窗外的白云,他喜欢白云,变幻莫测之间,总是能让他心头一动。又或是在入睡之间,四周悄然无声,正是在这份安静之中,总会有一些不错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
每个人得到灵感的方式不同,这灵感也各异,然而灵感似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转瞬即逝。因此及时将它记下自然十分重要。胡健说他总是在书桌或是电脑旁摆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一旦有灵感闪现,他便会将它记下,然后再不断地完善。
设计被跟风,有喜有忧
去年6月的时候,魏泰智满心欢喜地将自己设计的陶瓷茶具给母亲看,看过之后,母亲大呼:“怎么这么难看!”采访之初,魏泰智先说了这么一个细节,言语之间他没有些许遗憾,从事陶瓷器型设计几年来,魏泰智说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发生这样的情况很正常。
说到器型的设计,魏泰智的总结很简单:“实用,美观。”虽然这两个词简单至极,但是想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魏泰智说,一些常见的茶具器型,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几百年审美的考验,在此期间,也有过不少修改。因此可以说,在大众的眼中,这些器型已经近乎完美,想要在上面做“文章”的话,很有可能会画蛇添足。而如果想要完全脱离这些元素,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器型,其难度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东西几乎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然做的是设计工作,但是魏泰智很明白,器型设计也并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除了大众认可这个大条件外,还有许多条件限制着设计,在设计一款茶具前,魏泰智都会拿到一些相关的设计要求,比如大致的样式、质地、用途等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工艺要求,在设计器型的时候,工艺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一个新的器型,必须要得到工艺的支持,倘若设计得再好看,但是超出了现今的工艺水平,那也只能是海市蜃楼,遥不可及。
在魏泰智的工作室内,摆放着一款样式新颖的茶具,在看似普通的造型上,镶上了许多颇具现代元素的圆锥体。在谈到自己的这款作品时,魏泰智也透露了自己的一些设计理念,如前文所说,尽管他认为在器型设计上有许多困难,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少有利条件。在他看来,器型不仅仅是线条、外形这么简单。还包括材质、背景颜色、装饰图案等等。尽管延续下来的器型已近乎完美,但是还可以将一些古时候没有的工艺技术加到器型上,简单说来,就是在传统中加入现代。
而这款器型上的圆锥体,正是他加入的现代因素。
然而也正是这款设计,给魏泰智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早在成型之初,他便将这设计给不少朋友看,成品出来后,又被展示在了店面里。
这期间有不少人都对这款设计给予了肯定,这也给了魏泰智不少信心。然而没过多久,就有朋友告诉魏泰智,其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了类似的东西,尽管细节上不一样,但是大体的设计思路都差不多。面对这样的情况,魏泰智喜忧参半,有人跟风,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设计的成功。比如出现不久的一款新器型———侧柄壶,正是因为其设计成功,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的版本。但是看着自己的设计被人复制,魏泰智还是觉得心中有些不快。
器型设计行业的无奈
从设计相关的专业毕业,到去沿海闯荡,这几年又回到景德镇从事器型设计,查启帆的经历并不单调,可是谈起自己的设计生涯,他的回答是“有些尴尬”,眼中也流露出一丝失望。
查启帆所说的尴尬,并不是指工作本身,而是这个环节在行业内所处的尴尬。这种尴尬,从陶瓷圈内流传的两种说法便可见一斑,一种说法认为,器型设计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过程,必须是在审美上有一定高度,对陶瓷工艺、文化又十分了解的人才能在器型上有所作为,这将器型设计的人群设定在了艺术家圈子里。而另一种说法则更为偏激,认为在现今的景德镇,真正从事着器型设计的人并不多,多的只是一些对现有器型经行修改、加工的人员,所设计的东西多是一些舶来品,加上一点自己的东西罢了。尽管这两种说法并不能代表主流,也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写照,但是还是能在其中读到一些对器型设计行业的怀疑。
舶来品,这个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有些刺眼的词,查启帆并不讳忌,在他看来,借鉴和抄袭,完全是两个概念,有着根本不同。作为设计人员,借鉴是不可避免的。查启帆说,陶艺本身就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古代,有“陶瓷”,也有“艺术”,但是并没有陶艺一词。传统的器型也好,西方现代造型也罢,它们都有许多可取之处,而在设计中借鉴这些优点,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一个新的设计,不能完全脱离于现有的东西,而评价器本身价值所在的,便是设计师所加入的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才是设计的亮点,也是其“新”的所在。
当然,大家对器型这个行业的误会,还有其他的原因。在查启帆看来,整个产业链的成熟程度似乎还不够,让原本应该备受重视的设计环节失去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要将一个新器型投入市场,往往需要一个设计团队经过长达数年的努力,这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投放到市场以后,所取得的回报也许并不在预料之中。正是这种状况,造就了不少人的急功近利,将一个现有器型稍加修改便投入市场,这样既省事,还能少承担不少风险。在设计工作中,查启帆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新器型的设计,往往会因为周期过长而让公司的领导失去等待的耐心。尽管他费尽口舌,但是依旧没有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也只能放下自己的设计,去从事一些适应市场选择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