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文:精细至极显乾坤

第一次见到叶芝文,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上,当时展厅里汇聚了来自岭南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精品,各路非遗传承人同时在现场进行创作。而其中一展位,受到众多参观者的围观与媒体记者的争相报道,只见展位摆放着各式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而其创作者正执笔在陶瓷器皿上写字,表情极为认真专注,似乎已隔绝了会场的纷繁喧嚣。再近距离观察这些展品,才恍然大悟,原来陶瓷上的山水花树,都是由细微的汉字所组成。这位艺术家叫王芝文,而其所创作的作品被称为“陶瓷微书”。

所谓微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字体微小,多写于布、绢或纸上。王芝文的微书独辟蹊径,把微书写在陶瓷上,再将陶瓷烧制出来。他创作时仅凭肉眼裸视,欣赏者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其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近看的时候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才发现画是由无数密密麻麻的汉字所组成,可以说这是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近日,我们再次见到叶芝文,是在他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陶瓷微书艺术展馆里,馆内各类高雅精致的花瓶、笔筒、箭筒、挂屏、座屏等艺术展品,让人大开眼界。展馆内还放着众多荣誉证书、奖杯、以及各国政要名人参观其陶瓷微书作品的照片。据了解,近些年来,王芝文创作的陶瓷微书作品已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三十多项,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院、韩国首尔市政府、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所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而王芝文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大师,以及“陶瓷微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芝文坦言,能取得今日这些辉煌成就实属不易,这一路走来,他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精力。的确,陶瓷微书创作既要有对作品选材、构图创作的宏观思虑,更要有执笔时的微观想象,这就对创作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和文学积淀,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心细如尘的创作力及超凡定力。在展馆内,王芝文给我们看了他花了足足7年时间创作而成的代表作《三国志》,这是一个30多英寸的陶瓷箭筒艺术品,贴近拿放大镜一看,上面竟写满了整本30多万字的《三国志》,让人惊叹。这个作品获得过“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至高荣誉,也是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王芝文和我们分享了他创作《三国志》时的难忘经历。他说,当初自己是计划用五年时间来完成这一作品,但这部作品内容实在太多,创作过程非常枯燥单一,他坚持了一年多,感觉那时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心理极限,无法再继续往下写,于是就把它搁置起来。然而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既然选择要创作“世界之最”,就必须先战胜自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于是又把它从柜底下搬了出来,轻轻掸去上面的灰尘,继续写,而这一写,就是七年光阴。因为微书是写在陶瓷上,因此文字书写完成后,还面临着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烧制。在王芝文的艺术展馆里,就放置着一堆以往烧坏的陶瓷作品,可见最后一环节存在很大风险性,一旦烧制出问题,那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转眼付诸东流。王芝文说,《三国志》烧制的时候,他紧张到彻夜难眠,心都提到嗓子眼。当作品烧制出来后,他才总算安了心。

《三国志》微书作品的创作十分艰辛,能坚持这么多年专注做下去,最大原因还是由于王芝文对陶瓷微书这一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王芝文坦言,他一开始也没想自己能把微书创作发展成一种轰烈的事业,只是坚持做自己喜好的事情而已。

王芝文说,他小时候就喜欢书法,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买不起宣纸,于是他就拿废弃的报纸或作业本来写,没纸的时候,他就在地面的红砖上进行练习。读初中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帮亲戚朋友写春联,后来他读了美术专业,便有了更系统学习美术的机会。毕业之后,王芝文被分配到陶瓷单位,在工厂里负责陶瓷设计,那时他就意识到,可以把文字和陶瓷进行很好的结合。经过多次摸索,他开始尝试把一些微小的字写在陶瓷上进行烧制。1989年,汕头当地组织收集一些本土艺术品到新加坡参加艺术品展览会,王芝文把自己创作的一个写着《古文观止》的陶瓷笔筒送去参展。在新加坡展览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相关专家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新加坡的艺术展览会让王芝文收获了自信,从此他更加倍努力,学习更多的技艺知识。1994年,王芝文把微书作品送去参加广东省艺术展览比赛,获得了银奖。他说,那次获奖后的心情无比激动,感觉自己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拉弓没有回头箭”,第二年,他又把自己新创作的作品拿去参评,得了金奖。后来,他的作品陆续被邀请参加各种国内外许多奖项的评比和展览,几乎每次都收获颇丰。

最令王芝文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的作品在澳大利亚悉尼进行展览,其中一个画面深深打动了他:一个外国朋友在他的陶瓷微书作品前驻足观看了半小时,后来站累了,就直接跪在地上继续专注地看。王芝文一开始以为这位外国友人肯定是一个“中国通”,想通过陶瓷上的微书研究下古文学或是学习中文汉字,可后来一问,才知这位外国友人根本看不懂汉字,之所以看那么久,是觉得中国的汉字竟然可以被如此演绎,很不可思议,内心更深深地佩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芝文的陶瓷微书汕头展馆在2008年成立,期间接待过许多海内外参观者。王芝文笑称,展览馆不仅是一个让大家认识了解陶瓷微书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励志的教育基地。的确,当看到这些微书作品时,大家更多的是被一种精神所打动,能够把中国汉字完美地微缩到极致,又使其呈现出来的意境被无限放大,这需要具备多强大的内心和毅力。

2010年的时候,王芝文又在北京成立了一家陶瓷微书展览馆,如今的他依旧醉心于自己的陶瓷微书事业。王芝文现在每天坚持创作,他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远离了城市喧嚣的工作室里,拉上窗帘、焚香、坐禅,等到心静时才执笔书写。他说,创作的时候就必须物静、人静、心静,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谈到陶瓷微书这一艺术今后的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王芝文颇为感慨,他说,之前他也带过学生,但陶瓷微书创作道路实在非常艰辛,不容易走,学生大都半途放弃。还好自己的孩子从小对这门艺术耳濡目染,以后应该会跟着自己深入学习。对创作要求严格的王芝文对孩子要求丝毫不放松,他让自己的孩子先去大学把美术基本功打扎实了,再来学习微书。王芝文说,只要有人想学,他都乐于传授,因为只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微书的创作与研究中来,才能使这门艺术得以传承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