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的瓷画人生

汪洋,号黄山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第十、十一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景德镇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景德镇珠山书画研究院院长。自幼习画,先后师从马颂良、何家英、孙其峰、关宝琮等艺术大家,在继承中创新发展陶瓷技艺,多项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珍藏。现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

天赋异禀:三次求学奠基础

1973年,汪洋出生在安徽祁门的一个农村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萌生了对画画的喜爱和渴望。为了买画画的纸和笔,他把买早点的几毛钱攒了起来。一放学,他就跑到郊外山头作画,直至夜幕降临。天性的释放加上资质聪慧,让汪洋很快就成了那一带小有名气的绘画神童。

为了让汪洋得到更好的培养,1989年,父亲带着他三谒名师,成为民间艺术家马颂良的关门弟子。在马老的言传身教中,汪洋画技渐进,学识亦精,于山水花鸟见神韵,得其师尊真传。一次景德镇之行,让汪洋接触到了陶瓷艺术。从此,他便对陶瓷艺术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1991年,汪洋挥泪辞师离家,带着马老的举荐信,只身一人来到了景德镇。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复习,汪洋考进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扎实的功底,加上异常勤奋,使得汪洋陶瓷技艺突飞猛进。毕业后,汪洋又乘车北上,踏上了第三次求学之旅。在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他师从著名的孙其峰、关宝琮,白庚延、何家英等大画家。

三段艰辛的求学生涯,使汪洋不仅掌握了陶瓷绘画、拉坯、利坯等陶艺技巧和生产工艺流程,而且提高了他国画创作的文学艺术修养,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采众长:悟精髓求突破

汪洋认为,艺术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将自己的思想与艺术融为一体,才能使艺术焕发勃勃生机。为此,他经常外出写生,采风中的点点滴滴都令汪洋感到新奇和震撼。

汪洋说,创新是每一位陶艺工作者必须努力去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千年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多年来,他走遍了河北定窑、浙江龙泉、江苏宜兴、耀州窑等产瓷区,与多位知名工艺美术大师结交,广泛涉猎釉下青花、青花斗彩、釉上彩等陶瓷绘画装饰领域,博取融会,兼收并蓄,独创了高温颜色釉绘画装饰和釉上国画斗彩装饰的表现手法,更成功开发了高温窑变、高温结晶釉综合装饰马赛克,这类产品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提高了建筑陶瓷装饰的品位,畅销全国,并打入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市场,受到推崇和好评。

十年的艺术生涯,汪洋创作的精品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及好评。国画作品《野趣》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陶瓷作品《二老对弈》综合装饰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等,陶瓷作品《中印青年·友谊长存》被指定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其优秀作品荣获全国第六、七、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银奖,江西省第五届陶瓷艺术百花杯“一等奖”、第二届辽宁省“红山杯”工艺美术作品展“银奖”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奖。

德艺双馨:用艺术传递爱心

面对鲜花、荣誉和掌声,汪洋非常谦虚和淡定。他说,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无数关心过和帮助过他的人,因而,回报社会是自己应有的责任。

多年来,除了忙碌在工作室中,汪洋就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慈善义卖会上。他挥毫泼墨,以瓷为媒,以笔传情,为慈善事业倾注殷殷爱心。先后参加捐助下岗特困户艺术品拍卖献爱心活动,红十字会抗“非典”募捐活动,“希望工程”、“抗震救灾”和由大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助残艺术品义卖会等社会公益事业。

从1999年至今,汪洋担任了景德镇市老年大学客座教授,义务授课累计1000多节。他的工作室先后安排了6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将热爱美术的贫困学子纳入门下,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陶瓷绘画技艺。

自古“瓷”与“慈”通借,慈善文化与陶瓷艺术一样,起着塑造人性德行、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作用。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陶艺家,汪洋以高尚的艺术情怀和精湛的陶瓷技艺,践行着爱心的传承。这种热心公益的博爱精神,给予了传统艺术一种全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