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珠山八友”之邓碧珊

邓碧珊是晚清秀才,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饱读诗书,也从小练就一手好书法。科举废制,加之兴趣所在,自此以瓷画为业,尤擅粉彩鱼藻,并独辟蹊径地借鉴吸收了日本画技法,笔墨细微精到,设色工整清丽。他的作品中常是画鱼不画水,只两三尾鱼悠游于几簇藻萍之间,然而鱼的姿态、藻的浮动,处处都仿佛让人看见涧水的清澈,听到溪流的潺潺。且大都题有行草诗文,不仅与画面相得益彰,更开瓷艺鱼藻文人画之先河。

汇聚 “珠山八友”的“月圆会”成立于1928年,他们以瓷会友,切磋技艺,共同创作。邓碧珊卒于1930年,跻身其中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影响却十分巨大,“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就曾受教于他。值得一提的是,邓氏精于书法,亦通诗词,“月圆会”诸位大家合作的瓷画,上面的题款往往为邓碧珊所书。

碧波阑珊,和游鱼结缘

1874年的一天,江西余干县,阵阵斜风吹皱了浩瀚的鄱阳湖,一望无际的水面呈现出鱼鳞般的涟漪。湖畔的龙津村内有一户以打铁和捕鱼为生的邓姓人家,喜气洋洋,原来这位邓铁匠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了。邓铁匠虽说是个干力气活的,却也粗通笔墨,为这个新生的男丁起名碧珊,号铁肩子——碧珊二字,水意莹莹;铁肩子,自然与铁匠之职有关。

邓碧珊很小的时候就喜欢鱼,有时也坐上父亲的渔船来到鄱阳湖。鱼儿一网又一网地被打上来,他都能认出哪是鲢鱼,哪是草鱼,哪是鲫鱼,仿佛与它们都分外亲近似的。父亲见他喜欢,往往打了鱼以后,会选出几条特别鲜活的养在缸里,供他玩耍,观赏。父亲见其如此聪慧,自是疼爱有加,及至启蒙之龄,便送入一家学堂念书。邓碧珊悟性极好,学业大有长进,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而且爱好绘画,常自找些字画来临摹,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秀才。

幼年的邓碧珊总是在鱼缸边上一呆就是大半天。鱼儿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还经常找来父亲的笔墨纸砚,认认真真地画起了鱼。用笔当然稚嫩,画出的鱼儿倒十分可爱、生动,或沉入水底,或跃出水面,或悠哉游哉,或张嘴觅食。后来他画鱼极重细节,写实而考究,连鱼身上的鳞片也是精准无比,一根都不含糊,也许和小时候的细心观察密不可分吧。

才华横溢,扬名景德镇

辛亥革命之后,秀才的仕途之路被堵死,为了生计,邓碧珊先赴饶州(今波阳县)任教,初试瓷画,不久又来到景德镇。出神入化的粉彩鱼藻瓷画,很快让这个外乡人在瓷都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邓碧珊匠心独具地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画出了有着照相效果的肖像,首创了瓷板肖像画。当时照相机已发明也传入了中国,但人们顾虑重重,不肯接受,以为这个“神奇盒子”在摄入影像的同时也会摄取人的灵魂。因而邓碧珊的瓷板肖像十分走俏,景德镇及周边的达官贵人纷纷请他作肖像以留念。当时一幅肖像要价一百至两百银元,足见其矜贵。而其粉彩鱼藻瓷画,笔墨淋漓而简约清丽,更是一时之珍。

邓碧珊早在1930年就离世了,如日中天的艺术生涯戛然而止。悠悠八十年,战火纷飞、诸事无常,本来就不太多的作品又佚失、毁坏了许多,现在的存世量非常少,已是可遇不可求。对“珠山八友”情有独钟的藏友,都感到邓碧珊的作品很难寻觅,偶尔在高端拍卖场上出现,定会成为藏家争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