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伯涛,珠山八友之一,身为杰出瓷画艺人,他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艺术成就很高的瓷画作品。他还是一位晚清秀才、文史馆馆员,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清高操守的文化人,从不迎合市场,只追求自己的艺术。他清贫了大半生,给子女留下的只有技艺,他的儿子、他的孙女在瓷画艺术上都成就斐然。
有人说他迂腐,也有不少人讲他清高、脱俗。他是珠山八友之一,在现在已是共识,但在以前,很多人并不以为然,这与同为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有很大关系。
洗尽铅华超尘脱俗
1885年,毕伯涛出生在晚清一个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才华不凡,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是清代的秀才。成为秀才不久,由于社会动荡,家庭变故,家道迅速中落。为了生存,小小年纪的毕伯涛来到了景德镇,当了一名瓷画艺人。此前,毕伯涛在宣纸上一直追寻着仙罗山人的足迹。转型当了瓷画艺人后,他的画风依然淡雅,超尘脱俗。
时光如梭,毕伯涛在清贫中熬到了1928年,不知不觉中就步入了中年。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毕伯涛借居的偏屋洒不进阳光,却也明亮了不少。这时王琦和王大凡来到了他极为简陋的卧室兼工作室。原来,王大凡接到了一个要求非常高的瓷板画订单,现在特意来邀请毕伯涛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当时,毕伯涛正少有订单、穷困潦倒,自然是高兴地接受了邀请。这就是“月圆会”也是后人所说的“珠山八友”的缘起。
一段时间后,由八位艺人画的八块瓷板画已经完成了。这八块瓷板画基本上以工笔为主,十分精细。只有毕伯涛画得有些写意,带着一丝华新罗的画风。订货的那位商人看了瓷板后基本满意,只是对毕伯涛的瓷板提了些改进意见,要求再工一些并且又下了一个较大的订单。
不久后,第二批瓷板画又完成了。毕伯涛的瓷板依然是半工半写的。年轻气盛的刘雨岑直言批评,弄得比他年长许多的毕伯涛很下不来台。毕伯涛没有言语,只是摊开了一张宣纸独自画起了画来。远处是山,近处是树,树上还有两只啃着树叶的虫子。湖光山色,春意盎然。画完成后,毕伯涛在画上题了一个“春”字。王大凡、王琦、汪野亭等人都拍手称好,只有刘雨岑十分不快。“春”下面两个虫子不是“蠢”吗?刘雨岑知道毕伯涛在骂他。从此两人结了怨,几乎没有了交往。
1929年,“月圆会”的第二年,毕伯涛的养父去世,毕伯涛借着守孝的理由离开了景德镇。因为参加“月圆会”的时间较短,很多人以为他不在“珠山八友”之内。
对于毕伯涛,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讲他迂腐。但他追求的是艺术,不懂得迎合市场,甘于清贫,看他的画能从淡雅中读出超尘脱俗。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1961年,毕伯涛去世。整整半个世纪后的2011年1月22日,他的头上多了一个“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的光环。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它先由景德镇民俗文化协会、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请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再由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最后由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举手表决才最终确定。
其实,毕伯涛解放以后很快以晚清秀才的身份进入了文史馆,当了文史馆馆员,但从此除了研究史料,业余时间只是写写诗,在宣纸上作作画而已,几乎不再画瓷画。
综观毕伯涛的一生,我们感到他虽然在瓷画艺术上成就斐然,但与月圆会关系并不密切,瓷画也是生活所迫而为之。“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的称号只是肯定了他的瓷画艺术,并未涵盖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对于毕伯涛,如冠以美术大师会更贴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