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精彩汇聚陶瓷,真正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国画系山水专业,服装设计,皮具设计,打工皇帝,概念·曾,景德镇三宝,陶瓷艺术家,当这些看似毫无直接关联的词汇,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奇妙的,传奇的,不可思议的效果就慢慢地显现出来……
威鹏牛仔
很多人的命运或许在年幼的时候,冥冥中早已注定。曾宪钢6岁时开始学习中国画,一股坚韧的东方气息便开始贯穿他的人生。1993年,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风华正茂的曾宪钢从浙江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毕业了。那年,满怀中国传统山水梦的曾宪钢一心想留在学院从事有关国画的工作,事与愿违,他被通知分配做基础科目的教学工作,这让满腔抱负的曾宪钢感到非常失望。
与其捧着鸡肋拉锯苦战,不如放眼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曾宪钢南下来到了广东中山,很快便在一家名为威鹏专门生产牛仔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家公司有员工约4千人,是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曾宪钢的工作是负责广告设计,为公司设计一些广告宣传的图样。这对国画系科班出身的曾宪钢来说,游刃有余。他突出的工作表现,很快引起了公司一位设计部前辈的注意。这位前辈觉得曾宪钢做平面设计太浪费资源了,不如尝试服装设计,以他的绘画基础及对时尚的敏锐感应该没有问题。曾宪钢在前辈建议下,业余时间用碎布料做了些设计样品学习服装设计。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样品被老板看见了,老板看着设计小样眼神透着惊喜,"设计部终于迎来新鲜的血液了。"
像许多传奇的故事那样,曾宪钢似乎与自己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却在一片"新大陆"上开拓出了自己壮阔的"新航线"。不知不觉5年过去了,他在广东的服装设计领域树立起了一块金字招牌,他的设计就是标杆,就能引导潮流。虽然,成功的事业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997年他的年薪就已经达到了两百万,是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并且获得了中山市荣誉市民的称号,然而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他开始寻找下一个"战场"。
不做“牛仔”当“皮匠”
曾宪钢虽然外表有着南方人特有的淡定从容,可骨子里却埋藏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冒险家般的拼搏精神。就像当年,离开浙江美院那般果断。他毫不犹豫地结束了在"威鹏"的一切,舍弃了在服装设计领域的优势,投身到广东一家生产皮具公司的麾下,开始了他的皮具设计生涯。
但是,让曾宪钢没有想到的是,皮具设计必须"锱铢必较"分毫不差,设计中一旦出现差错,失之毫厘,谬误千里,整个皮具就成残次品。这并不像服装设计,稍微有些误差并不会对整体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他总是打趣地说:"我是从一个坑里,满心欢喜地跳进另一个更深的坑里,久久无法自拔。"
越是有挑战,越能激发他内心的斗志。就这样,曾宪钢在这个更深的"坑"里待了7年,在这个领域里最终一样获得了赞赏,取得了成功。越是贴近天空的叶子,越是眷恋着根。2007年冬天,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多年未回家的曾宪钢想家了。可是,公司这时却突然接到一批德国订单,西方人不会理解春节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但是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交货,公司就要赔付一大笔违约金。
这时,厂里的工人们很多都已踏上了返乡的旅程,情急之下的公司负责人,只能"抓捕"没有买上车票留在本地过年的工人。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四辆"依维柯"停在公司附近的菜市场门口,只要见到穿着公司工作服的工人就拉上车,上车就先给一千元红包"稳定"一脸错愕的工人们,这招还真找回了不少工人。这让曾宪钢觉得,曾经的艺术梦想,绝对不是如今被工作控制,没日没夜地赶工吧!是离开的时候了。
概念·曾
2007年在外打拼了十多年的曾宪钢,回到了家乡武汉。为了过点平淡的生活,本想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设计部应聘一个基层的职位。可面试他的广东老板以为眼前这位年轻人是对手公司派来的商业间谍,一身范思哲,一块名表,多年在广东生活自然而然带有的广东腔,加之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霸气和自信,绝对不是职场菜鸟这么简单。老板谨慎地试探。当曾宪钢把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遍之后,该公司的老板马上留下了他,设计部的总监职位正好空缺。
半年之后,曾宪钢的一位客户十分欣赏他的设计,建议他不如自己另起炉灶,走自己的路。2008年,"概念·曾设计公司"诞生了。要知道一个无名小辈想用自己的姓氏冠名公司,是不被允许的,他一起步就站在了一个高点。正如他之前所从事的所有职业,概念·曾很快便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承接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室内设计。就像明星一样,概念·曾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拥趸,事业发展一片坦途。
老鸦滩
就这样,时间不露声色地来到了2010年,由于概念·曾名气越做越大,曾宪钢接到一个来自景德镇的设计邀请。景德镇似乎从未在曾宪钢脑海里出现过具体的印象,可生命里好像早就深深地烙下了关于它的印记。曾宪钢不知道他的命运会因为这个邀请,再次发生巨变。
接受邀请的曾宪钢平生第一次,踏上了景德镇的土地。这里飘荡着亘古未变的陶土的芬芳,他内心那股早就埋下的中国传统艺术情结又再次勃发起来。老鸦滩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陶瓷生产作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向所有人,展现出陶瓷生产的淳朴之美。曾宪钢觉得这一切既新鲜又熟悉,尤其是第一次拿着画笔在陶瓷上画着最爱的山水,感觉不同,但是又说不出哪里不同。
很快,在景德镇的设计工作结束了,曾宪钢返回武汉。不久,他便收到景德镇方面寄来的礼物--瓷板画,他自己画的那些瓷板画。这些瓷板画经过高温的"考验"之后呈现眼前--"噢,原来陶瓷是这般的神奇,火让它有了生命。这就是它的与众不同。陶瓷当之无愧地可以代表东方艺术。国画可以代表中国,而瓷器却能代表东方。"这样的声音不断地回响在曾宪钢耳际。
不久,他再次回到景德镇,又在老鸦滩逗留了10天。他想尽可能地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他发觉这里才是他人生的下一站。"要留下来,"几乎是一秒钟就决定了。他马上返回武汉,迅速地结束了在武汉的一切,毫不迟疑没有留恋,哪怕在这里他已经铺就了一条平坦之路,但比起景德镇的召唤,统统变得不值一提。
青花最美
虽然,从国画系毕业都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一直从事与专业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的工作,但是,曾宪钢从未因为繁忙的工作而放弃对国画的梦想,一直不断地练习,渐渐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坚持就像隐形的纽带,慢慢地把他指引到了景德镇,终于遇见了陶瓷。做了那么多年无关陶瓷的工作,可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其实大多相通,他并没有在陶瓷工艺上纠结太久,很快就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那些工艺。
"青花是最美的。"曾宪钢常常感叹着,初到景德镇时他陶醉于王步的青花,也试着做自己的青花作品。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为什么那么喜欢青花了--因为以前的陶瓷艺人不是为了,手中的作品被收藏,被拍卖出天价,虽然那是养家的一份营生,但身处陋室面对自然景色,手中画笔不被利益拘束,自由驰骋在陶瓷之上。看似随意,却有无形之手牵引画出真实之美,不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能感受到作品传递的发自内心的纯粹之美。
在他三宝的工作室,其实陶瓷作品并不多,因为一出炉,就被抢购一空了。幸好,笔者赶上了一批刚出来的作品,淡雅壮阔。他的青花作品给予人所能想象的一切,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眼前所见的美好。
脉络在心,必见大山
来景德镇后,曾宪钢把自己多年对国画的认识融入陶瓷之中。他觉得陶瓷本身就是最包容的艺术载体,让创作者有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这是其它载体所不能媲美的。
之前他画的山水,总是被内心所局限,画的只是局部而已。当遇见陶瓷,他感悟到,画山并不是画石那么简单,而是要画出一脉相承的宏伟气势,让观者能感受到画者之心,悟到景色之壮。所以,他陶瓷作品之中不再见到那些"石块",而是延绵的山脉。虽然只见局部,但分明让观者仿佛站在了巍峨的山巅领略到了壮美河山,心中不免激荡起兴奋和感动。
“过河拆桥,眼高手低”
他的心一直很大,艺境追求定位很高,不管自己能否抵达;他从6岁就开始画国画,如果到现在还依然如当初老师所教的那样按部就班,这世上只不过多了一个会画山水的叫曾宪钢的人而已,绝对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突破内心的约束,看到乃至表现出画外的风景。没有对师承的叛离超越,何来"青出于蓝又胜于蓝"呢。画者的眼睛,也就是思想,要不断超越,而行动却要一丝不苟地从低处做起。
"我一直做着'眼高手低,过河拆桥'的'勾当'。" 曾宪钢幽默地总结了他这么多年的从艺经历。(摘自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