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旬的某一天,我前去拜访已故陶瓷美术家王云泉的入室弟子石炳寿老师,意在谈谈王云泉艺术生涯的故事及成就。
于是,在石炳寿的记忆深处的讲述里,还原和再了已故陶瓷美术家王云泉一个更为生动、真实的从艺生涯。时至今日,他对于恩师王云泉的山水瓷画艺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一
这更像是一个民国时期励志的故事。命运与生活的逼迫,让人更早地成熟。
1916年的5月的29日,王云泉出生在江西省乐平市乐港乡井头村的一个石匠人家。但命运之神并没有给与王家太多的眷顾,等这小儿成长至9岁,家境的贫困与生活的折磨让其母亲困顿难守而远走他乡,从此音信不再。然而这并不是家庭苦难的开始,王云泉15岁那年,再次遭逢父亲因积劳成累,从屋顶跌下摔成重伤,而家境之贫难捱医治负担的凄苦。数月之后,父亲带着遗憾与牵挂不得不抛离无亲无故的弱子而去。
此后,年少的王云泉似乎一下子懂得了生活的无奈,这让他不得不变得坚韧而早慧:不得不子承父业背起父亲曾用过的工具袋,开始了四处漂泊,靠手艺为生的离家生涯。那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力干活的境况:雕龙刻凤、镂花凿字。但休息之余,王云泉想起父亲曾省吃俭用供其上的三年私塾,除学习古文经书外,更是因爱好自习了许多民间画谱,关于人物、山水、花鸟的绘画着实有几分喜爱。这些晚上的闲暇时光,给了那个青葱的少年一些仅存的慰藉心灵的欢愉与快乐——他不仅想法子收集更多的名家画谱,如芥子园,王石谷等名家,更越发沉迷于画山、画水、画这自然灵动的万物。
命运总有转笔。那是1935年的冬天,那日大雪纷飞。
在石匠的工友们都纷纷躲进屋堂避寒取暖的间隙里,20岁的王云泉乘机又在一张废旧纸上画了 一幅雪景图。在许多的流传的文本里都说到,正是此时,刚有一位从景德镇回乐平探亲的陶瓷美术界长者看见了王云泉当初的素描小画,认为王绘画颇具天赋,遂好心建议其可以到景德镇学画,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假以时日,应能创出一片前途来。试想,长辈这样鼓励及肯定下描绘的未来蓝图,定是让正当青年的王云泉内心激动不已。接着,次年,满怀闯劲的青年筹集盘缠,变卖家中田产,下定决心身无羁绊地奔赴了景德镇。
1936年,是王云泉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年他开始了与景德镇这个城市结缘,与瓷结缘。
王云泉来景德镇之后得长者介绍,成为了江西省陶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一经三年,王云泉因着绘画禀赋与勤勉笔耕,系统掌握了陶瓷山水及国画山水的技法。因缘际会,又得汪大沧、珠山八友之汪野亭指点,习得两位名师山水、泉林画法技艺精传。王云泉很聪明地将自己掌握到的画法融会贯通,一一运用到画作中。几年光景,当初的小伙笔下已经不止稿纸素描,而是频出精品,渐得名气。
但习有所成,建树有所长的王云泉没有因此而乐的半点享受。
“恩师他从没有娱乐,他是受过苦的人,基本上是白天晚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画画了,到老都在画。假如有唯一的爱好,就是抽烟。”石炳寿的回忆中,王云泉对作画满怀刻苦,坚持、专一,生活更是单调地清苦。甚至晚年,环境转好,也极少玩乐,甚是节俭。最初兴起的收音机还是在石炳寿的“撺掇”言语下才购买。
一如最初的勤勉,王云泉研究众多陶瓷名家传统与技艺,更是掌握和学会了配制画作所需的釉料及颜料,在日益的积累与试验中,王云泉的瓷画艺术日渐臻美,尤其粉彩山水,颇具国画山水意境,得古人之妙,大山秀水之间流露磅礴之势,却饱含清润之风,格调高雅,别具一格。有人曾说观其瓷画“有使人感于物趣到逸趣可贵之妙”。
解放后,王云泉瓷画山水进入另一个新的创作高峰中:1958年被艺术瓷厂选进美研室国画组专职创作山水画。为响应时代的需要,创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歌祖国山河,加以上百次的外出写生,其《公园揽胜》粉彩瓷板,《大茅山新貌》大型粉彩瓷板,《北京颐和园》等优秀精品,成为国家礼品或国内外博物馆永久珍藏。
这也给王云泉的“王氏山水”打下坚实的基础中,慢慢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与画风。而得王氏山水影响及王云泉指点的学生中,如赖德全等,今日早已是名家。
有艺术评论家曾说“王云泉山水,有情、有理,更富有时代的特色,”情理之外自有时代的图解与注释,艺术的具象之外,饱含艺术审美,艺术境界”。
1998年,主人公王云泉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励志故事似乎也在告一段落。但其实一切都不曾真的结束,王云泉膝下一子四孙及得其真传的入室弟子们仍在不断丰富“王氏山水”艺术,甚至不断地在传承中加以创新发展。
这位中国当代山水瓷画史上不可多得大师级人物,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财富。他及他的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都将被后世不断的缅怀和珍视。
二
石炳寿今日的艺术成就,也获誉众多。谈起当初如何拜于恩师王云泉名下,他记忆犹新。
1982年10月份的一天下午,高中毕业不久的小伙凭着男子汉心中走南闯北的劲头坐上了乐平至景德镇的火车,几个小时后,大汗淋漓又激动地出现在了景德镇的火车站。这是石炳寿第一次拜访王云泉。
那是一扇虚掩的门,留着一人左右进出的门缝。前来拜学的石炳寿因自幼即在学堂负责板报,有些绘画的基础,在得到一位同是是老乡的姓马的老画家口头推荐后,即兴冲冲地来到马姓老师在景德镇绘画的朋友王云泉老师的家中。
石炳寿记起与恩师初次见面的场景。
“那位啊?你是谁啊?有什么事吗?”石炳寿推门进入,看见一个中等身材且瘦弱的人,一个人在安静的画画。讲明来意后的石炳寿在获得王云泉的点头示意后,激动地拿出准备好的自己在闲暇时间画的白描画出来。王云泉看后,并无激动亦无摇头,只说要求那位马姓老师写份书面推荐,再来学习。那日,王云泉让石炳寿住在他家阁楼,过了一夜。次日,石炳寿同样兴冲冲地离开了。“我心里知道成了呀!”就这样,石炳寿成为了王云泉的入室弟子。“我恩师,那时候已经快70岁了,从新华瓷厂退休了。但他教人画画一点也不懈怠。很是刻苦,更不许我们偷懒。”“他会在我的临摹本上写上三行字——认真地画。仔细地画。刻苦地画。”“我们当时几个学习的师兄弟有时候贪玩去隔壁家看个电视,街边看个报纸什么的,一旦被王老师看见,都会遭挨骂。他认为,我们要心无旁骛地去画,以后才能画出好作品来。”石炳寿至今认为,画画需要从工笔开始,再求写意,更上一层楼再有创新。恩师教授他画画最初的即是从临摹叶子、石头、树根开始,以像不像为基础,之后再整体临摹一幅山水。
时至今日,石炳寿的山水作品已经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不同于老师王云泉的常以主题牛、水车、茅棚、土墙具象出现的等田园风光、江南春色题材的山水瓷画作品。石炳寿的山水作品,特别是粉彩作品堪称一绝,深得王云泉瓷画技艺的真传,更具有扎实深厚的传统工艺功底,在其绘画中更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格物知致、韵外之致”的意境。在石炳寿日常作瓷会客的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题词的石松阁工作室里,可看见石炳寿一些粉彩、青花、新彩山水作品。而在这次的采访所在地,石炳寿另一处的工作室里,展示着他的几幅新作,那是最近写生后灵感来袭的成果。大山大水,分外的大气,青红黛绿,颜色明亮,整体充满雅致之感。为了画画,石炳寿坚持了与恩师王云泉一样的步履——去实地写生。为此:他走过一条条山川,登上一个个山峰。他试图与自然对话,找到最合适的点,绘制出最给人美感的画面。如今,石炳寿的陶瓷艺术上已业有所成,自成格调。但是他会对小辈们说“好好画,努力画”,一如当年恩师王云泉对其说的“认真、仔细、刻苦地画”。只要观察得仔细些,谁都可以看出,这位在一方瓷板或数件瓷瓶上挥毫大山大水的陶瓷艺术探求与实践者,并不单纯地鼓励别人,更在勉励自己,时刻记住恩师当时真诚的告诫。回忆起老师王云泉,石炳寿始终一幅手舞足蹈,不能尽言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