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到油菜花——汪明,不走寻常路

他说:“其实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是具有绘画天赋的,涂鸦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我只是把‘涂鸦’坚持下来了。”

汪明,出身农耕之家,山水田园,水牛禾田,炊烟袅袅,这些滋养着年幼汪明,在潜移默化中,他喜欢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对周围美景的眷恋。

文艺范儿的少年

念小学时,汪明画的画常常受到同学们啧啧赞叹,虽然这些画如今再看不值一提,不过那时对于汪明来说,被同学们认可,已经是件相当开心的事情,也是件值得骄傲的才艺。因此,他更加卖力地画画,常常上课时不务正业,老师在上面讲课,他醉心于绘画的快乐。汪明是块读书的材料,即使上课时搞旁门左道,也没耽误他的学业。

小学毕业时,他还是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当地的重点初中,这让几代在农村务农的汪家,有了种光宗耀祖的欢欣,汪父更是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汪明的身上,希望他有朝一日能走出乡村,在城市扎根下来。

带着厚重的家族期望,汪明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涯。性情潇洒,豪放的汪明骨子里有着一股天生的浪漫主义情怀,他陶醉在画画的快乐中,不仅如此他还迷上了写字,诗歌,他甚至还参加了文学社,后又成为该校“青竹文学社”副社长。

一直感觉良好的汪明遇上了对手,班上有位男同学的画不仅漂亮,字也是一绝。当时班上的许多同学都求着这位同学赐画一幅,或是题字一行。这让汪明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危机感,他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真正地发自内心的佩服,他说:“人家比我强,我会真心佩服。遇到真佛就烧香,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汪明利用点滴时间,画着画,练着字。男孩子们之间这种暗自较劲,互相竞争,使得汪明的画和字进步飞速,他的硬笔书法曾获得了全校书法比赛的一等奖。转眼,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汪明不负众望,顺利地考进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读完高一之后,汪父为了让汪明能更好地学习,送他到景德镇第二中学。

文科出类拔萃的汪明,却阴差阳错地被安排进了理科班学习。一颗浑身冒着文艺气息的种子,在数理化的土壤里找不到生存的空间,汪明就自己偷偷地到外面寻找可以学习画画的培训班。这时画画对于他来说,不再是童年时在小伙伴们前的炫耀,也不是年少时充满雄性激素式的竞争,而是,一种人生理想,只为了画画,因为很快乐。

汪明先后上了两个画画培训班,这让他对绘画有了更加系统的学习以及认识,并且通过这些培训班,他结识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怀揣绘画梦想青年人,以及开启他对绘画重新认识的老师,这段经历对于汪明以后的绘画创作道路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迷惘的青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高考的生存率极低,折戟沉沙,铩羽而归,这是绝大多数参加高考学子的结果。汪明尝到了失败的苦楚,本想为了理想再准备参加高考,可是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只得放弃。

高考的失败,让汪明第一次开始思考人生,他觉得自己要开始承担责任,即使绘画是他心中最爱,为了生活,1991年下半年,他选择跟随大伯去学习那时最热门的汽车修理,好歹可以混得一个养家糊口的营生。不过,他趁着晚上工闲之余,经常参加一些有关画画的活动,与一些和他一样高考落榜却仍然热爱绘画的年轻人切磋绘画技巧,憧憬未来。脏兮兮地摸爬滚打学了汽车修理一年半之后,他觉得干这行不适合他,汪明打道回府了,回老家鄱阳了。

回到乡下老家,汪明过了段东游西荡的生活,衣服从来都不好好地穿,学着那时港台电影里一些大佬那样披在身上,走起路来感觉特潇洒似的,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或是有趣的,他总会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那里都响“老爷”自行车赶过去凑热闹。后来,汪明做起了村子里的代课老师,虽然一个月五十块钱,却也过得悠然自在。然后,像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一样,他早早地娶妻生子,似乎一切都要归于平淡,渐渐融进乡村的生活。

也许就这样过下去,也挺田园范儿的。可他内心最深处那颗绘画的种子,却不断地在提醒他,要画画,要去景德镇学画瓷。在内心这种召唤声中,不久汪明告别了妻儿,又一次带着画画的梦想出门了。

学徒到老板

来到景德镇,汪明找到当年一块上绘画培训班的一个画友,请他介绍一个可以教画瓷的师傅。画友二话没说便介绍汪明到他的师兄那儿,据画友说,“我的师兄的粉彩,在景德镇三十岁以下画粉彩的圈子里,可谓是数一数二的。”一听画友这般介绍,汪明内心顿时觉得:“有戏,没白来。”

当晚,汪明便买了丰厚的拜师礼,由画友的带领下,来到了其师兄家。开门见山,把拜师意图表明,汪明被顺利地收下了。可是,事情并未顺利的发展下起,在师傅家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汪明感觉到师傅基本不大愿意教授画瓷技艺,总是防着他,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尽早地另觅他出。

汪明又找到那位画友,请他再想想办法。此时,市卫华瓷厂正在大量地招收画瓷工,汪明就进了卫华瓷厂。起初,他对画瓷并不熟悉,刚拿到一件瓷坯时,不知如何下手。他从临摹工友的画作开始,由第一个月什么报酬都没有,到后来他一个月也能挣到六七百。

当一切都慢慢走上正轨时,汪明决定辞工去樊家井打工,帮别人画青花。可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分水,正巧同村子也有人在樊家井画青花,他就发动老乡情谊,请那同村的人教他如何青花分水。在老乡的简单示范之下,汪明开始了他刻苦专研青花的生涯。虽然那时,汪明画青花还是为了生活,为了养活远在乡下的妻儿,不过,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凡是学了必要学到精通为止。如今,看汪明的青花,哪里感觉得到这些艺术品的开端,竟然是从樊家井一间小作坊开始的呢。

随着,汪明画瓷技艺越来越娴熟,他来景德镇学徒的第二年,他也开始收徒弟了,经济状况也越来越殷实。1996年,汪明第一个在景德镇“老厂”(瓷器交易市场)开起了瓷器店,他的生意很是红火,一年下来便收入了十几万元,羡煞同行。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汪明在“老厂”结识了来买瓷坯的景德镇高专美术教授王维安。王维安很欣赏汪明的画,只不过他觉得汪明的瓷器只能算是陶瓷产品,不是陶瓷作品。这番话对汪明影响很深,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汪明决定放弃经营正红火的瓷器店,开始潜心研究陶瓷,研究如何创作出自己的陶瓷作品。

“西北风”扬名香港

汪明一直很自信自己的绘画能力,不过当真要开始走创作道路时,他感受到自己创作理念,素材很贫乏。为了与别人不同,不走平常路,1998年汪明去了大西北,河西走廊、黄土高坡、沙漠和草原带来的大自然张力,云海苍茫的巍峨天山,麦浪起伏的关中平原,平沙无垠的腾格里,黄花绿草的金银滩,给了他有别于江南小镇风情美景的另一种艺术滋养。

汪明决定,要用最适合的工艺来表现这一份感动发现。汪明大胆地运用旋转青花山水技法,用绞胎工艺,颜色釉等工艺表现西北,表现绵延沙漠中的驼队。2001年后,汪明又将泼墨泼彩技法纯熟地运用到西北风情题材中。名家评价汪明的泼墨作品时说道,师承了徐子印泼墨技法的汪明,将这种技法贴切地融入到西北的广袤和狂野中。

2003年,汪明带着他的“西北风”系列陶艺来到香港办个展,在当地文化艺术界引起关注,当地艺术家被画中“大漠孤烟、黄沙驼铃”的美好意境所吸引。汪明在香港一举扬名,此后两年他连续在香港举办个展,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最美油菜花

创作了大量的有关大西北风情的陶瓷作品,汪明开始把目光再次关注到周围的景色。一次去婺源游玩,让汪明感叹婺源风光美丽的同时,也注意到,似乎没有陶瓷作品来反映婺源的油菜花,如此著名的景色,怎能缺席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之中呢。

汪明说: “作为江西人,我觉得有必要把家乡的风光融进我的艺术中,让世人知道江西有多美。”瓷画《春满泉坤》是汪明去婺源写生有感而发的一件佳作,画面中,金黄的油菜花田,空旷的山谷,淡淡的云彩,仿佛让人置身画中,让还未到江西婺源,还未亲见油菜花的明媚的人,就已然通过他的画作感受到那份悠远江南的魅力了。

汪明说,艺术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因此他四处游历画遍大江南北,从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表现方法。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西北风情还是准东的五彩湾,抑或婺源油菜花田边的乡村人家,无一不向人展示了这个豪爽男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说到未来的计划,生性豪迈的汪明说,近期将准备个展,这次个展中百分之三十的作品奖捐献给慈善机构,以帮助偏远山村的儿童。至于,未来在陶瓷艺术上创作,他将继续关注身边的一切。从大漠孤烟直的大西北,回归江南烟雨中,从遥远到亲近,或许是人生阅尽风雨之后,汪明内心淡泊宁静在艺术上的表现。

(声明: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已授权“景德镇陶瓷网”发表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