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圆满成功

第十一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第十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以继续深化“淄博陶瓷·当代国窑”与“新材料名都”为主题,集中展示了陶瓷、琉璃、丝绸等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了淄博“十一五”科学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成就,集中展示了淄博“十二五”发展宏伟蓝图,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品牌展会,服务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

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淄博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着力打造三个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素支撑平台。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品牌企业、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多的要素支撑;二是文化展示平台。进一步扩大陶瓷、琉璃、丝绸、新材料等“产业名片”“文化名片”影响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力和文化力的紧密结合;三是创意经济先导平台。开阔国际视野,吸取先进理念,切实把陶瓷、琉璃、丝绸等相关产业打造成创意经济发展的先导和示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境界。

淄博陶瓷当代国窑

淄博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是被国家权威机构首家命名的“中国陶瓷名城”,2008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淄博市“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称号。

淄博市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工业实力雄厚。目前,已形成高级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刻瓷、高技术陶瓷陶瓷釉色、陶瓷装饰材料、陶瓷机械、高级耐火材料等10大类,日用陶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建筑陶瓷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14名,省级陶瓷艺术大师92名,青年陶瓷艺术家18名。淄博琉璃具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素有“世界琉璃在中国,中国琉璃在淄博”之美誉。淄博丝绸历史悠久,目前是全省最大、全国重要的丝绸加工基地,是全国蚕丝生产产业链最完整的基地之一。

淄博是全国重点陶瓷产区,被誉为“中国陶瓷名城”“北方瓷都”,多种高档日用陶瓷进入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和紫光阁,进入国家用瓷行列,艺术陶瓷常常被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淄博陶瓷业以“淄博陶瓷、当代国窑”为荣。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第一条链式烘干机都诞生在淄博。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淄博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新瓷种最多、被选中的国家机关用瓷和国礼用瓷最多的地区;从传统的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到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高技术陶瓷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集现代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陶瓷整流罩、陶瓷基片、陶瓷轴承等功能陶瓷广泛应用于航天、信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倾力打造“新材料名都”

淄博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首次综合评价中,淄博市在全国43个新材料基地中排名第6位,在18个综合型基地中列第3位,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之一。2010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授予淄博市全国首个“新材料名都”称号。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新材料类企业发展到561家,新材料产业产值1811.3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已达到60%,成为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标杆和重要支柱产业。

前十届陶博会和九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累计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80人次、专家394人次,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4名专家、学者,国内100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3000余人次博士以上的高科技研发人员前来参加,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155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55项,1200余个项目实现了产业化或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44.83亿元,陶瓷及相关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发展,新材料产业日益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应当说,陶博会和新材料技术论坛在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功不可没。通过举办陶博会和新材料技术论坛,“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新材料名都”两大地域品牌全面叫响,展会日益成为市民的节日,有效提升了淄博市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城市品位,激发了广大市民热爱淄博、建设淄博的热情和积极性。

新材料品牌已深入人心,成为淄博市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