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艺术家施少平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景德镇做了件破天荒的事:烧制了3000只实心陶瓷卵;2013年,施少平又再次做了件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事,带着这些实心卵,陆续穿越中国最原始的沙漠、海滩、戈壁、草原,3000个蛋,重量48吨,行程2万公里。上周末,施少平的《莫非·卵》大型装置作品中国自然地貌巡展在首站广西北海开幕,本报记者全程记录了首站展览的短暂与精彩,凌晨4点与潮汐赶时间,三个小时的辉煌灿烂,施少平想要告诉所有人,生命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奔放随性、自由洒脱的。
出发点:让生命回归自然
从来没有人烧制过实心瓷,2011年夏天施少平带着这个想法来到景德镇的时候,得到了当地所有人的反对与嘲笑。然而经过一年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施少平成功了,他的3000枚实心陶瓷卵于于2012年9月首次亮相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当上海展览中心的西广场被一只只洁白光滑的实心卵铺满时,世人震惊了。3000枚象征着生命的实心卵与城市拥挤的钢筋水泥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从那时起,施少平就在想,这些蛋应该走出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莫非·卵》是一件表现生命的艺术作品,最佳的呈现方式便是大地。”于是2013年初,一个有关中国自然地貌的大型勘探项目开始成形,从海南文昌到广西北海,从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鄯善到黑戈壁、胡杨林,从内蒙古大草原到甘肃张掖、桑科草原,施少平亲自走遍大半个中国,最终选定了北海冠头岭海滩、雅丹地貌、黑戈壁、敦煌鸣沙山、甘南草原作为《莫非·卵》巡展的五个地方。
施少平说,选择展览地点的出发点很重要,“如果我一味选择环境很好的地方,黄山呀、西湖呀,它的意义就没了,它就是生命跟环境的一个争斗。”中国的沙漠、戈壁、草原、海洋有很多,为何是这五块地方?施少平告诉记者,他选择地貌的唯一标准就是,纯天然、最原始,无人工开发,“中国的很多地貌都被开发过了,留下人为的痕迹,商业氛围太浓,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生命回归到最初,因为生命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让施少平印象深刻的是当他来到甘肃阳关、玉门关,当地人告诉他,汉代时这里最多可供上万头骆驼通过,是一片繁荣的绿洲,而今却是茫茫大沙漠,“我们现在讲的环境很恶劣的地方是当时条件最好的地方,但是几千年人为的破坏使得绿洲变沙漠,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巡展产生一些反思,什么是生命和自然的争斗。”
北海站:与潮汐抢时间
“生命起源于大海,《莫非·卵》的首站必须回归海洋。”7月13日凌晨四点,3000枚卵被错落地展示在冠头岭海滩上,在海水的拍打下如同刚从海中迁徙到陆地的生命最初形态,虽然当时天还未亮,微蓝的天光中只听得潮水轻轻拍岸的声音,这情景令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肃然起敬。施少平原本设想将3000枚卵在冠头岭海滩展示五天,然而到了现场才发现,白天这里的潮水太汹涌,一个浪头就可以把重达20多斤的蛋吞没掉,于是他只能与潮汐抢时间。他发现晚上10点以后开始退潮,早晨8点又开始涨潮,于是他们必须在这10个小时里完成3000只卵的铺排、拍摄以及撤离的工作。从7月12日晚上10点开始,施少平和其团队以及工人共40多人在冠头岭海滩开始了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蛋实在太重太多,撑到早上4点,工人们甚至开始罢工实在搬不动了。到了早上8点,潮水就开始上涨,必须马上撤走蛋,工人们搬不动,施少平发动团队工作人员,甚至连同妻子都一起上,与海水涨潮比速度!尽管《莫非·卵》最终呈现在海滩上只有3个小时,但这3个小时配合着日出的壮观无与伦比,一直跟随施少平拍摄《莫非·卵》系列展的法国摄影师Anton也不禁感叹,在粉红色朝霞的映衬下,3000只静静躺在原始海滩上的蛋散发着自然的光泽,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光彩。
最后站:希望永久留存
结束北海站的展览,施少平和他的《莫非·卵》下一站即将奔赴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接着是敦煌、黑戈壁、甘南草原。在地貌的每一处展览都没有观众,只是不断铺蛋、拍摄、撤离。很多人不理解,没有观众的展览意义何在?施少平这样解释:“我这个作品的概念不是布上画一个东西就完了,它需要有一个参与的过程,才会变成一件完整的作品。3000枚卵只有跟地貌、环境发生关系,才会产生意义。作品被赋予了力量感,而这力量感是作品和自然相辅相成油然而生的,换个环境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思考,当生命渐尽时,行将回归大地。”
巡展将于8月24日结束,然后赴北京今日美术馆做大型回顾展,以实物、图片、影像等方式静静诉说生命最本质的意义。明年3000枚卵还将受邀赴西班牙参加一个欧洲最大的陶瓷展,以及去悉尼参加澳大利亚的文化艺术节。那么最终,它的归属会在哪里?施少平说:“现在有很多国外机构希望收藏,但我还是希望这件作品留在国内,因为它的本质很中国,其次它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流传下去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不在了东西还在,它是在1300度的环境里诞生的,是非常永久性的一个概念,因为它的材质体现了它的时间概念,我希望能够以一种对公众开放的展览形式留下来,一直让后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