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湖南人,1940年生于现株洲渌口(原属醴陵),字“长辰”,别名 “傲霜老人”。打小喜爱书法、绘画和音乐,天赋高人一筹,进步很快:从1956年开始先后被渌口瓷厂、陶画二厂、醴陵陶瓷研究所选中学习陶瓷美术及釉下彩绘画。1958年分到艺术瓷厂,1960年后更名为醴陵群力瓷厂;曾从师著名工艺美术家唐汉初、吴寿琪;由于勤奋加天赋,终于在1958出的作品“竹蝶图”(又名干劲冲天)在瓷业公司首届获奖。此后更受老师们喜欢,于是共同向领导推荐为唐汉初老先生的指定弟子,并学习瓷像绘画,特别是釉下彩瓷像绘画。70年代末与其师一起制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釉下彩瓷画像,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公墓;千秋万载永不变色,永保领袖光辉形象。
现代著名画家范曾题赠“傲霜斋”。
张震大师家中的一块匾额写有“傲霜斋”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出自于现代著名人物画家范曾之手。当年张震老师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时范曾大师题赠与他;因为范大师深知其为人与性格,赠与时告之:“你的艺术之路必将艰辛,一定要坚持,永远保持自己的风格。”简短一句话,将匾额中要表达的“不附权贵,自强自立,风霜傲骨”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所以张震老师一直铭记;为艺术奉献一生,旁人感叹,替取其别名为“傲霜老人”。
重大贡献——张震大师采用自己独创工艺“双人汾水法”
众所周知,釉下五彩即五种颜色,而今色彩斑斓,应有尽有。其中在1973年,张震老师颜色创新,打破常规用色瓶颈,开辟了新的道路,为釉下彩用色谱写了新的篇章。后人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有代表作 “华山春晓”在湖南日报显示, 由于他“认真学习中外绘画的用色技巧,成功制作《华山春晓》为釉下彩用色技巧创出了新路。”摘自原文当年7月16日第一版;当时轰动业内,各界媒体争相报导。(如工人日报,湖南画报)
1976年,张震老师采用自己独创工艺“双人汾水法”,与其同事袁术凡共同制作毛主席纪念堂《蓝芙蓉》大花缸;此项工作当时是在全国多家瓷厂共同竞争下,最后由数位副总理共同指定由群力瓷厂,并由张震老师制作,此作品的颜料配方目前只有张震老师一人绝版掌握。此作品获得了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指挥部颁法的荣誉奖状。
1986年调入国光瓷厂研究所,设计釉下彩工艺,开发了胚胎直接贴釉下彩画纸的新工艺。除了以上工艺之外,张震老师的实事求是的文学修养更是难得,1984年参与《日用细瓷工艺流程》专业书籍的编写,其中第七章第二节《釉下五彩》为个人独自编写。并于1987年写出论《釉上彩、釉下彩》,当时中国陶瓷系权威张守智老师认真批注,尾批“超过前人”,现有保存底稿。
荣誉成就——张震大师的釉下彩绘画手法精湛,所获的奖项及荣誉数不胜数:
1959参与为北京“三馆瓷”的制作,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表扬。
1973年参与毛主席专用瓷的试制与制作。
1973年制作的《华山春晓》,寓意当时的中国如初升的太阳,获得湖南省第一名;而后《新声初放》更是以生活为主题,体现为一位赤脚医生用针灸治好一位聋哑女孩,作品现存于湖南省陈列馆。
1976年绘制毛主席纪念堂《蓝芙蓉》大花缸并获奖。之后因贡献突出,1982年致83年,被群力瓷厂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并获得优秀的评语。
1984年设计的餐具《绿孔雀》画面获湖南省一等奖。
1987年设计制作的六角帽筒《岁寒三友》获湖南省一等奖。
其作品多次参加世博会且被中外友人收藏。另外,张震老师的国画也有独到之处。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陶瓷系特艺系学习,从师于范曾、张世简、白雪石、张守智等。因原有的浑厚工匠派基础,加上个人天赋,让其很快的吸取了书卷派的长处,融为一体,深受老师们的喜欢。
1990年其两副国画梅花作品,在参加中国醴陵市与日本瑞浪市的《中日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展会》上大放异彩,展会当天开展即被日本友人高价收藏,2008年国画山水《天际飞流》作品在株洲军分区“八一书画作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1993年,鉴于张震老师的杰出贡献,其名字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402页。97年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第1267页。
1993年光荣退休后,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还多次前往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写生作画,且创建了工作室,并以其老师的题匾命名为“傲霜斋”,其作品都来自于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
1998年湖南省醴陵市年鉴收录了张震老师的工艺美术人生的主要事迹,为陶瓷界所做的贡献。
2005年,为了征得各界对釉下彩艺术的支持,从不参与各界活动的张震老师毅然挺身,配合湖南醴陵电视台拍了一期专题片,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很好的学习,不要过于看重名利,将釉下彩很好的传承,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将其发扬光大。其用心良苦,让人感动。
其一生作品只为艺术而创,不做商业之用途;对收藏者,须知其内里,识其意者方予易之,反之闭门谢客。慕名而来者虽多,但众客中也可圈可点。真正应正了“平日往来多白丁,不识过门贵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