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初冬的节奏,总是会让人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旋律,暖洋洋的大太阳,晒着,一种浮躁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地涌动。在这样焦躁的季节,听着一位气质恬淡如莲的女士,讲述着,她的宁静却坚韧的艺术追求的时候,被季节扰乱的内心逐渐平心静气下来,外面的阳光热烈晃眼,而她的世界却是如此的优雅平静,她是,胡赛军,副教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一)
作为景德镇人,很多人一出生便天然地与艺术紧密联系了。胡赛军亦是如此,家里是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受家庭的影响她自小就耳濡目染,陶瓷,艺术创作。如果不出意料,她承接家族的衣钵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喜欢朝着计划外前进。胡赛军钟爱的服装设计,在少女的时期,她的内心早就树立起成为一位服装设计师的梦想。这不单单是女孩子本能地对服装的钟情,更多的是,她找到了一条可以自我表达的途径,用服装来表达自己,她想成为中国的威斯特伍德(英国著名的女服装设计师)。
突破家庭的阻碍,胡赛军带着这样的梦想,考取了大学并选择了念服装设计专业。心里有了榜样的指引,就如同获得了一盏指向未来的明灯,胡赛军很明确地朝着自己梦想前进,她很自信自己的选择,也非常努力地学习,一切对于她来说,服装设计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她,而她做设计也是极为自信的,所以,在学校的时候她的专业课成绩很优秀。
1995年,胡赛军开始了毕业阶段的实习。她去了东莞,那里蓬勃的发展,有着大大小小的服装设计公司,她很快地找到了一家公司,并在那里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实践了,她梦寐以求的设计师身份,不过现实并不是她当初设想的那样,坐在工作间画画设计图样,了解布料质地而已。
她被分配给公司里的一位设计师当助手,这并不是很轻松的差事,那时公司做的是毛衫的设计,她必须在半个月内熟悉全套的业务流程,比如毛衫的缩水率,织毛衫的各种针法,每天的工作就在生产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工作,向她们学习,“你这时不是服装设计师,而是一名心怀谦虚的织毛衫的学徒。”胡赛军回忆地说。尽管,每天窝在生产车间,学习着生产线上的各种工作环节,辛苦却满怀激情,工人们下班,她就回到工作间把学到的东西巩固,然后在图纸上把自己的的设计与实践情况结合起来。
事实证明,在基层的锻炼的必须的,也是非常有益的,胡赛军依靠着勤奋和她的天赋,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的专业,她很快在公司里脱颖而出,进公司不到五个月,她就已是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了,并且为公司设计出四十件款式,都已上架生产,产生经济效益了。
面对这样一位有前途的设计师,公司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想留住胡赛军在东莞长期发展,为了优厚的物质,留下来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她心里是怀着一颗想成为中国的威斯特伍德的梦想,产生经济效益与纯粹做设计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用服装的设计去诠释设计师的思维,观点,看法,这样的设计品是艺术品,不是商品。而现在在公司里做设计,就必然要考虑市场,考虑生产的可能性,最后必然会成为流水线上的复制,这不是胡赛军想要的。尽管公司的股东再三挽留,胡赛军还是舍弃了优厚的物质,带着心里的梦想离开了东莞。
(二)
1996年,胡赛军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了。那年弟弟考取东北大学,加之父亲的身体并不是太好,作为家中的长女,家里也很期盼胡赛军能留在父母的身边,由于这样的原因,她回到了景德镇。父母从稳定的角度考虑,希望她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进入机关工作。胡赛军认为她的这一生一定是要与艺术,与设计相伴一辈子的,既然要依从父母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她去了学校,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
成为美术老师不久,她和相恋多年的大学同学结婚成家。丈夫由于工作的缘故去了北京,她也随着丈夫一起过去了。在北京的那两年的时间里,她去北京服装学院进修了一个服装设计的研修班,接触了这个领域的许多设计师,服装设计的刻印似乎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刻地烙在了她的生命里。
1999年,结束在北京的生活,她回到了景德镇。这次的回归,是地理上的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回归。在外面久了,她从年少的追逐梦想渐渐成长到一种守护梦想的状态。时间的年轮前进到这里依然,没有改变胡赛军队服装的执着的梦想。2003年,而立之年。她觉得自己该是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时候了,她做了母亲,儿子降临给她对生命有了新的了解,有了新的精神支撑。
儿子满一岁时,胡赛军面临一次重大选择,她想继续在设计的道路上前进,她想继续深造,考设计类的研究生。不过,这时的她不再是像清风一样来去自由,有了孩子,就有牵绊,就有了责任。母亲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担负起,应有的角色,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如果要继续服装设计的梦想就必须舍弃另一个,最后,她为了孩子改变了,选择考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的研究生,开始了她在另一个全新的领域的探险。
为了考研究生,她首先去了北京新东方学习了几个月的英语,那时初为人母,刚去北京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思念孩子,她根本无法入眠,只能捱过这样的日子。
(三)
努力之后,她得到了回报,她顺利地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艺术专业的研究生。
陶瓷,她不陌生,从小就目睹了泥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但,陶瓷对于她来说又是新鲜的,她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会改变初衷,投入陶瓷艺术创作的世界。就如同,每一个闯进一个未知领域的新人一样,她内心充满的忐忑,以及不确定,她不知道她能否在这里如同在服装设计的领域游刃有余。她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因为起初她常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每次把陶泥展平再竖立起来的时候,她总会不自觉地用抖布料的动作去对待那块泥板,结果就是那块泥板并不会想布料那样飘逸地被控制,而是碎了一地。
她曾经充满疑惑地,向她的研究生导师何炳钦说:“我或许在陶瓷这个领域学习起来,会让你有所抱怨的,我成为认真地接触过它,对它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何炳钦说:“你知道我为何会选择你做为我的学生吗?你虽然以前是学习服装设计的,可是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艺术门类或者种类,它们的真谛都是一样的,就是设计师用自己的思维,观点和想法用不同的材质,手段来诠释的,它们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只是承载的媒介不同而已,其它是一脉相承的。而你现在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之中,如果不是心中有一个坚韧的梦想,你也不会选择一条这么辛苦的路来走,不是吗?”
就这样,“陶院”的校园内,每天的清晨有了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一块去上学,胡赛军对年幼的孩子说:“妈妈和你一块去上学,我们是同学了。”她起初以为是做了一次改变初衷梦想的选择,到最后,她意识到,这并不是改变而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最纯粹的艺术创作,不管材料如何变化,创作的终极目标,只是表达而已。
(四)
荷花系列,是胡赛军陶瓷艺术创作中主要的表达之一。这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2010年,她受邀参加了一个名为“女人如花”的展览,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以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化为主题的,在这之前,胡赛军更擅长画山水。为了配合那次展览,她就尝试着把荷花作为了创作的题材,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荷花来展现出,中国当代女性的的各种生活状态与理想状态。这也恰好,开创了胡赛军的《女人如花》系列。
荷花系列用四幅作品来代表,同样的语言,不同的色泽和姿态,女人四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婚姻,作品画面为一红一白两朵荷花相依相偎在一起,表达在婚姻中两性和谐,运用两种不同的颜色;第二张作品的画面为,绿底白花,清爽的画面表达出,女性在求学,在婚姻,在各种状态之下的一种坚持,一颗简单而执着的心;第三幅作品名为《金色荷塘》,整幅画面以金色和橘色的调子,做为主调,荷花则是白色中带些淡淡的黄,整个画面有种黄昏色彩的印象,这代表着女人的独立的经济能力,有了独立经济能力才有了独立的人格;第四张,则以紫色色调为主,画面是一个夜景,整幅画面涵盖着很多的内涵,主要表达出浪漫唯美的意境,不管女人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多大年纪,女人都应该把浪漫的心,唯美的心,装在心里,这是保持一个很好的人生状态。
与其说,《女人如花》系列是,表达对女性的理解,不如说,这恰是胡赛军对自己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家庭,事业,自己的心,都不放弃。说到未来的发展打算时,胡赛军说:“未来会慢慢减负,慢慢把一些身份舍弃,用更多的时间,只是单纯地从事艺术创作,按照自己的《女人如花》那样理想状态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