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陶瓷杯子卖两元(人民币),欧洲一个陶瓷杯子卖四、五百,为什么?”在张守智看来,这是件迫切要改变的事情。
有着中国“陶瓷泰斗”之誉的陶瓷设计大师张守智及夫人吕晓庄60年来的陶瓷设计作品正在北京展出。现年81岁的张守智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日用陶瓷业的展览。
现场,有张守智读大学二年级时制作的人生第一件作品——茶具;有1964年制成而今工艺已经失传的“荷”;有简洁大气的紫光阁茶具;有唐韵蓝牡丹餐具;有色泽鲜艳的珐琅彩骨质瓷……一件件匠心独到的作品,赏心悦目。
看着这些作品,张守智的思绪回到1951年。那一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该学院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在学院的四年时间里,他师从中国著名的教授祝大年、高庄等,并跟随老师参加周恩来总理下达的1953年“建国瓷”设计的辅助工作和产区监制实习。
就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他坚定了以后60年的专业方向:日用瓷设计。同时,参与“建国瓷”确定风格到设计图稿全过程,让张守智领悟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
设计紫光阁茶具,别看几口小小的茶杯,不过嵌着白瓷银边,但张守智称,他几易其稿,既保证杯子外形大气、简约,又要让喝茶之人端着舒适、用着顺口,甚至考虑到清洗餐具之人的方便。
在他看来,评价一件陶瓷要从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来考虑,体现的是科技含量与艺术创意。
展览现场,张守智几度“谈陶色变”眼含热泪。他称,中国是陶瓷的文明古国,现在是陶瓷产量大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还没有被世界公认的品牌”,在国际高端日用陶瓷产品市场上却难觅中国品牌的踪影。
数据显示,1950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仅为2.7亿件,到2011年突破300亿件,占全球的60%以上,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企业占据的主要是低端市场,中国出口日用陶瓷的平均价格竟然仅仅只有进口陶瓷价格的十分之一都不及。
如何改变中国的陶瓷生产现状,是张守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他在景德镇、唐山、邯郸、佛山、龙泉等地建立教学创作设计基地。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奔波于工作室、各地方陶瓷产区之间。
他强调,中国的企业近年来多为来样加工、贴牌生产,缺乏自主创新设计的产品。而中国当代日用陶瓷应该向科技发展、自主创新、品牌经济的方向发展,他乐见中国一些制陶企业已开始走自创品牌的路子,打造“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
深圳市斯达高瓷艺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在海外拥有品牌效应的中国企业。自1989年创立以来,产品赢得了欧美、中东、亚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认可,连英国皇室威廉王子“世纪婚礼”都采用了“中国制造”。
斯达高总工艺师的詹培明表示,当国内众多陶瓷厂家还停留在“服装加工厂”阶段,斯达高已进入到“时装设计师”阶段了。
北京佳美丽家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涛也是“较早认识到品牌经济的人”,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今年销量达到1000万美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认为,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质量、口碑以及创新产品、创造品牌。
黄海涛和詹培明还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一步一个脚印,花30年的时间,创立中国日用陶瓷的百年品牌。
这样的目标,让耄耋之年的张守智看到了希望。他欣慰地称,中国陶瓷人团结起来追赶国外的水平,不光是追赶技术,而且产品要有文化,要自主创新、做品牌经济,这将使中国从陶瓷制造大国迈向陶瓷创造大国,使中国陶瓷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也是“是我们‘陶瓷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