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那年,她从福建到景德镇陶瓷学院求学。之后,一呆就是二十余年。从一个外地人变成本地人,从一个学生变成学者,从秦锡麟院长的第一个研究生变成带研究生的女教授,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专业陶瓷艺术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到今天的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这些就是她在景德镇20年的生命轨迹,就像一个泥胎放进窑炉里,高温之后成就了另一种生命,如同陶瓷般浴火重生。
1992年,她手持一张录取通知书踏进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门,就没再离开过。这间从清末1910年就已建立的中国唯一陶瓷学府,某种意义上也见证了近一百年的景德镇。这一百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张婧婧说,这一百年是景德镇瓷从晚清衰退之后,重新崛起的历史,从传承到复兴,有工艺和艺术的层面,也有产业的层面,而最重要的可能是思想的传承与演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立起来的大型瓷厂,现在基本都成为了这个城市的许多重要旧址。张婧婧的工作室就在其中一家老国营瓷厂的园区里。这座位于景德镇东市区曹家岭的老厂是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创建于1956年下半年,当时那里常有狐狼兔獐出没。传闻有人在此山挖出过黄金对鸡,故而被唤为金鸡山。一群工人进入荒山半年之后,原本为狐跳狼跃之地的金鸡山,就出现了车间与简陋的宿舍。由景德镇市美术社、雕塑社和试验瓷厂“三社合一”组建的工艺美术瓷厂,于1957年3月1日正式迁入金鸡山,580名员工全部搬迁到新厂工作。
这数百名员工里,包括当时在国内外陶艺界享有盛誉、后被瓷雕界尊称为“三老”的曾山东、何水根与蔡敬标。建厂初期的工艺美术瓷厂主要生产罗汉观音、福禄寿、关公等传统瓷雕工艺品。1959年,曾山东与他父亲共同创作的大型瓷雕《天女散花》被陈列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雕塑瓷厂在上世纪是风光一时的大厂。1992年的雕塑瓷厂掌舵人刘远长斥资300多万元将工厂修葺一新,开拓建设以明清风格建筑为主体的“明清园”,将从附近农村搜罗来的古建筑、石雕等老物件重新整合,建成为集生产、创作、接待、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新雕塑瓷厂”。后来一批陶瓷艺术家陆陆续续租用了厂区的一些旧厂房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到2005年前后,这里已经变成了地标性的景德镇陶瓷创意园区,张婧婧也就是在那个前后进驻了一间雕塑瓷厂的旧厂房。
“这里是陶瓷创意产业的前沿,所谓创意是有别于传统的,它可能源自于传统,而超越了传统;不是三国人物,也不是福禄寿,而是当代的美学和价值观。但也不代表这些新美学与传统没关系,相反,它的灵魂和灵感依然来自传统。”张婧婧探身到工作室的陈列架子上,从一堆坛坛罐罐中找出一个青白色的瓷器。她说,“你看,这是宋代的一个茶碗。”
她举着这个北宋时期的器物,让我大吃一惊,那茶托和淡淡的影青釉透露出隐隐的意蕴,即便是不懂文物鉴定,也能看出其不同于今的器物特征。她比划着弯曲的碗面,“它其实是一只烧坏的碗,碗口的变形像波浪一样,当时的工匠就当废品处理,扔在一旁或是埋进地里;但正是这个在其他人看来残缺的形态,在我看来却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美。”
“因为不确定,所以美”。这种当代的审美视角,与中国此前数千年的美学,尤其是与宫廷御制风行之后的美学是截然相反的。这个残破而扭曲茶碗上美丽的弧线成为她脑海中闪现的一丝灵感,而对“水”、“风”等自然形态的感悟与捕捉更促成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外在形式。这一组飘逸的弧形陶瓷雕塑因获得了2009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铜奖而名声鹊起。这种用器皿的构思手法来做雕塑,很大限度吸引了观者的眼球、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她将之命名为“弧系列”。
2011年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委托为先后为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的贵宾室创作了一组“弧系列”作品,和英国设计师的会谈中,当她再次观看这只宋代茶碗时,她似乎在弯曲的茶碗中看见盈盈婉转的茶汤,在指尖划过的细微之处,不经意地波纹潺动,若风柔水旖,且慢且漾。那一个刹那,突然在她脑海里蹦出一个词:“风生水起”。
“这或许是禅宗所说的顿悟”,这个名字被认为与作品是合二为一的绝配。
那只扭曲的千年茶碗与张婧婧的冥想及当代美学完成了一次美丽的相遇。 “风生水起”的造型系列,随后也成为了张婧婧一个特别的艺术符号,在景德镇众多的现代陶瓷作品中特立独行,成为前卫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日本东京东京香格里拉酒店、上海丽丝卡尔顿酒店、广州合景喜来登、天津香格里拉等酒店先后慕名而来,将这个系列的新作品陈列在酒店的奢华空间里。
对于她来说,这类作品的不可复制特性注定了它们独特的气质, 但这种作品对于展示空间要求极高 , 与其卖个天价后沉睡在包装盒里, 她选择的是给作品制定理性的价格, 更重要的是,作品留存与展示的空间及面对的人群都非其它种类的陶瓷作品能够企及。
就像一只茶碗,它与水、茶叶和空气交融演绎出另一个无穷无尽而不可预知的生命世界。它像是茶汤在风中荡起的一泓涟漪。陶瓷的美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件器物,它在烧制之前是一块蕴藏在山岭的与大地同在的泥土,过去的匠人或者说今天的瓷艺家,将这些泥土赋予了美的造型和色彩,然后在窑炉里,经过不同的气氛烧烤锻造,让色彩与泥胎溶合,成为一个离开大地的艺术品,然后这个艺术品与使用它的人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在张婧婧的工作室门周边的旧厂房里,还有不少以当代美学为原点创作的瓷艺工作坊或商店,陈列着不少陶瓷学院学生的试验作品,各式各样的茶具和艺术瓷成为橱窗里的特殊风景,和传统陶瓷商店并行而立。张婧婧说1996年,她是第一个考取老院长秦锡麟的研究生,现在,她自己门下就有20多个研究生,很多研究生的作品也会在她的工作室里完成。从制陶七十二道工序到烧成瓷器,都需要试验,试验就是探索一种新的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美的东西就是当下的一刹那,被定格成时空中的一种永恒,或者完美或者残缺,但都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领悟。
过去千余年,景德镇一直是官窑为主,所谓的官窑就是按照官府规定的审美规则来设计和生产的。传统的景德镇工匠就是按照官府的图纸,完美地呈现在器物上,烧出符合官府所需的瓷器。那是一个手工业的美好时期。而最近三十年市场化后,官窑的概念消失了。由定制来确定的审美需求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这比任何变化都重要,因为它决定这个陶瓷是否有价值,也决定景德镇从手工业者时代转向了艺术家的时代。艺术上的试验,将为审美的多样性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张婧婧说,创造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也许会引领一种新的消费形式的诞生。成为这个城市和行业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是她从17岁那年的选择,也是注定了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