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的2014广东民间工艺精品进京展上,石湾陶艺再次成为亮点展现在全国的视野里,除了让市民看到更丰富的石湾陶艺,也让人感受到广东的工艺品在传承与创新上做出的努力。
说起杨伟东,市民并不了解,说起杨锐华,广东的工艺界就非常熟悉了,他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是杨锐华的儿子,子承父业,一起制作工艺。
在寂寞中创新石湾釉种
老石湾艺人在表述石湾陶艺的釉时,常有一釉二型三题材的说法,釉色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石湾陶艺早期以出口为主,为了迎合外国人的需要,它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以此著称。”杨伟东说,传统的石湾釉色共有几十种,但是在古窑的柴烧成环境复杂,气氛温度很难控制,尽管釉色丰富,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通常会用的早期的灰釉为主,釉色品种多但工艺控制难度大就消失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人们慢慢通过尝试用矿物质与氧化物合成釉料取替代早期灰釉,稳定性好烧成范围广。
但在古柴龙窑烧成的顶尖老作品,到现今也无法复制,即使通过严格化学分析也无法在复杂的柴窑气氛里重现,这种偶然性总让人感受到一窑一宝的珍贵性。
杨伟东毕业后,逐渐对陶釉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父辈石湾陶艺家们总是被偶然性的釉彩表达局限,困住手脚,他慢慢掌握了釉料的性能,便开始日夜调试颜料,在泥、釉、火诸方面积累经验。
丰富釉料拓展石湾工艺的道路
在创新过程中,老一辈和新一代显出了剧烈的冲突,父亲觉得儿子研发出的釉料太亮,太前卫,“火气大”;而儿子又觉得父亲太保守,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两人在争吵中不断融合彼此的观点,最终达融合。现在研发出的一些釉料都是借鉴了其他陶艺产区釉料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耀变天目釉、金彩茶叶沫釉、绿银丝金沙釉等。
让杨伟东最得意的一个釉料是铁红金圈釉,这种釉通过高温烧成特殊的曲线,在陶艺上犹如斑斓的梅花,非常漂亮。杨伟东曾在一个有设计感的大琵琶花瓶上施于此釉,将作品送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评选,荣获金奖。还有一个釉种名为绿银丝釉,这也是杨伟东的首创,通过绿金沙釉改良而成质感犹如刺绣中的乱针绣的立体效果。
杨锐华告诉记者,因为儿子丰富了石湾的釉种,他也根据釉种对石湾工艺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比如最近他做的一个《孔雀》作品,就是专为绿银丝釉而创造,器型采用多种釉色混合配搭,更能表现出孔雀颜色的艳丽釉色传统和创新有种配搭,这也是对固有石湾釉彩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