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景德镇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已经改制的景德镇瓷厂用地划出一半,用于支持昌河汽车企业发展。当时,有大量租赁在景德镇瓷厂的小型企业,被限令在一个月内搬迁。几年过去,当年搬空的景德镇瓷厂还没有被利用上,眼前一派荒废。
就在当年,有21多户小型业主从景德镇瓷厂强制搬迁后,被当地政府安置在荒废的一家洁具厂,号称景德镇陶瓷企业孵化基地。几年下来,经过陶瓷业主的打拼,在陶瓷孵化基地已经颇具人气时,景德镇国有资产公司开始把原厂房改造成仿古建筑,并以和陶瓷业主签订的合同到期、厂房存安全隐患为由,要求这些陶瓷业主继续搬迁。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这些中小型陶瓷企业。当地国资部门为何会继续驱赶这20多户陶瓷业主?原本用于安置企业生产的区域,为何被改造成仿古建筑?
陶瓷企业频繁搬迁被指劳民伤财
在今年10月24日,景德镇陶瓷孵化基地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强制挖断管道煤气后,20多户陶瓷企业就不能继续生产。面对工厂停产、工人流失、订单不能交付的境遇,这些企业主损失巨大,又不知所措。
陶瓷企业主代表之一施耿称,2010年2月,景德镇市政府以支持昌河发展为由,要求他们将企业从景德镇瓷厂搬迁到一家荒废的洁具厂。这些年过去了,被搬空的景德镇陶瓷厂仍然没有被派上用场,这同样是国有资产在流失。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原本荒废的洁具厂搬迁进来20多家陶瓷企业后,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陶瓷孵化基地,人气渐旺。可而今,陶瓷基地开始驱赶艰苦打拼的陶瓷企业,政府对搬迁企业出台的扶持政策,在国资部门看来已经过期。
在采访过程中,施耿等陶瓷企业向记者出具了一份材料,20多户企业主在2010年搬迁时,各自亏损了30万到80万元之间不等,现在再次搬迁,损失有增无减。对此,要求企业搬迁的国资部门却没有出台,完全是一副过河拆桥、唯利是图的架势。
采访中中国江西网记者看到,2010年2月,曾被景德镇市政府用于支持“昌河汽车”发展的景德镇瓷器用地,继续荒废。当年,“昌河汽车”和“长安汽车”联姻,在当地政府看来是昌河汽车公司发展的机遇,而在今年初,“昌河汽车”的联姻对象变成了“北京汽车”。景德镇瓷厂哪块划拨用地能否继续使用,也难以确定。
当年搬迁方案欠妥埋下安全隐患
从今年3月起,景德镇国资委下属的国信国资公司先以合同到期为由,要求被安置进来的20多户中小企业搬离,在遭中小企业抵制后,今年8月13日,景德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下达了一份对陶瓷孵化基地安全隐患治理的通知,其内容称基地厂房原是成形车间,陶瓷企业搬进后,安装了梭式窑,厂房不能耐高温,通风条件不好,要求国资公司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并通知电力、燃气部门,对陶瓷企业停电停气。
昨日,记者和景德镇市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取得联系,负责相关工作的三科科长任济民称,他们只管对企业现在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出具治理意见,对当年政府作出的搬迁方案,超出了业务范围不便评价。
陶瓷业主们认为,景德镇国资部门凭据这份通知,要求陶瓷企业搬迁。对此,陶瓷企业提出,当地政府在2010年2月对20多家陶瓷企业进行搬迁并指定地点进行安置时,对陶瓷企业生产流程、所需设备及产生的安全隐患,都应该知晓,并具有预见性,由于当年的安置方案欠妥,导致这些陶瓷企业二次搬迁,当地政府对陶瓷企业,就应该给予合理赔偿。
生产厂区被改造成仿古建筑
在陶瓷孵化基地采访时,中国江西网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方面是当地安监部门认为正在生产的企业存在隐患,陶瓷企业不能继续生产,一方面是景德镇有关部门在这些厂房的楼顶,安放了大量的太阳板,增加了楼面的受重。同时,有数幢厂房正在被改造成仿古建筑。陶瓷业主认为,在楼顶安放太阳板的原因不明不白,正在大面积改造厂房外墙上,同样也没有悬挂任何的施工许可。
在基地采访时有人透露,被改造的仿古建筑的房子,是要建一家瓷器类的博物馆,老板姓李,是鄱阳人,已经入主景德镇陶瓷孵化基地,且没有经过公开招投标等流程。
就上述的问题,记者和景德镇国资委多个部门取得联系,给出的说法不一,语焉不详。市国资委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华喜称已接到相关问题的举报,但迟迟没有给出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