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和:以器载道 道在器中

徐金和大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是江西省技能大师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菊生教授称赞他为“瓷坛奇才”。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为他的工作室题写《万和轩》馆名。

徐金和从小生活在景德镇,深受瓷都陶瓷艺术熏陶,绘画功底扎实。二十多年来,坚持勤思勤动手,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技法,以提高创作水平。通过钻研,他在陶瓷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色釉、粉彩、青花等各种装饰方法,注重吸收传统精华和现代名家之长、追求较高的艺术品位,有较高的个性风格。他的高温颜色釉窑变人物画烧成难度极大,不仅需要画家具备下笔不误的画坯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驾驭易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窑变发色能力。他以桀骜不驯的个性,让最难令人掌握的高温颜色釉成为他作品里最跳跃灵动的元素。在充分掌握高温色釉、釉里红、裂纹釉、雕刻等多种装饰手法的基础上,他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流动性来表现不同事物。他所设计创作的高温窑变颜色釉作品“形如流云、璨若晚霞”,充分结合了高温颜色釉丰富的色彩语言和宛自天开的肌理效应,宛若在追逐着一种流动的生命美。而他的釉上彩写意人物画多以传统人物为题材,善于运用适度的夸张来强调人物的神情和意韵,表现手法不落俗套。

徐金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高温窑变的论文,包括:《高温窑变釉彩与绘画》(载于《景德镇陶瓷》2007年第17卷第一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诗情画意窑变釉彩》(载于《世界人文画报》2009年第5期)、《景德镇瓷器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通》(载于《景德镇陶瓷》2009年第4期)。

徐金和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地市级展览中获金奖、银奖。《板桥观竹》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唐人诗意》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作品《松萌文会》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作品《醉春图》获国际东方艺术研究会银奖;作品《汉风》获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夜观春秋》获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收藏博览会金奖;作品《扫雪烹茶图》获中国首届手工艺大赛优秀奖;《柳毅传书》在首届中国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被评定为金奖;作品《昭君出塞》获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银奖;作品《醉翁亭》获“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艺大赛银奖《踏月归》、《早春图》《游春图》、《踏春图》等作品已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作品《琵琶行》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徐金和对于陶瓷的一些见解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能在这里举办,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带来了我个人的一些代表作以及这二十余年对陶瓷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次个展以以高温颜色釉为主,还有粉彩、古彩。

景德镇的名人名作一早就有,但是近十到二十年,飞速膨胀发展,市场良莠不齐。
我94年在景德镇陶瓷中专开始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大学毕业后,跟随瓷厂的老艺术家、老艺人学习传统工艺,颜色釉运用,技巧,窑温的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颜色釉,人们总认为是整个瓶子上都是釉流下来,几种颜色集中在一起,高温色釉上配上画面,斗彩,出现的颜色窑变的效果。

那时候,我看到的高温色釉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我就在想,怎样才能突破传统,走出自己的特色。后来,我就开始尝试,把颜色釉具象化,运用在山水、花鸟、人物造型的具体部位。比如我的作品《乐在此山中》,山水部分我把黄花釉和黑料搭配在一起,松树用了釉里红,茅屋运用了雕刻和色釉堆砌的手法,这样整个作品的立体感就出来了,人物的细节部分,例如脸部,我用斗彩的手法,着装部分运用颜色釉,这样的搭配使整个作品粗放有度,塑形立体。你们看,这个作品,粗略一算,运用了三四种技法。最后还要配上一个完美的烧制,才能出一件好的作品。这就是玩火的艺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陶瓷艺术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越来越精湛,经过烈火的烧制,一个坯胎成就了它华丽的变身,也就有了今天各位所看到的这些精美的瓷器。这是中国最具本土性的文化瑰宝,古人留给我们,从唐三彩、宋汝官窑到元青花,它们作为一个载体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和历史状况,后人从这些作品中去体会古人的审美追求、人文思考和哲思。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停下来成为了一种奢侈。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尤为明显,举个很简答的例子,上海人走路都比景德镇人更快一些。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腿长,而是时间等不起。在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下,记得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人寥寥无几。现代人常常说羡慕古人闲云野鹤的生活,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松亭试泉,曲水流觞,烟波钓叟,蓬窗高卧。古代文人墨客的这种生活在当代是绝对的奢侈享受,且不说有没有那个时间和场所,真让大家坐下来,有多少人是边看手机边想着还有多少事情要去处理,搞不好忙里偷闲还搞得个坐立不安,放出去工作了才一片舒心。

市场经济热潮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陶瓷这一块自然也未能幸免。瓷器是人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为瓷描画,瓷为人代言。心中所想,很自然地就成为手中所画。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就是“器以载道”,通过“器”中的形态语言传递出作者的境界,发挥它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

在这个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主导,还有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个陶艺人所思考的,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在陶瓷之路的不断摸索和探究过程中,我和我的工作室在陶瓷技法上不断研究和创新,开创了陶瓷颜色釉和粉彩相结合的综合装饰,在此基础之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以器载道,道在器中”。我们回顾祖先,将其留下的文化瑰宝在当代陶瓷艺术上再次熠熠生辉。

今天,我个展的主题是“道在器中”,这里带来了从艺二十余年的精品之作。有高温颜色釉、粉彩以及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的综合装饰,它们承载了我在人生道路以及陶艺之路上的探索精华,以飧观者和藏家。同时,希望我的作品,在众位忙碌生活之余,能够成为各位观者心灵的栖息之地,最大地发挥它艺术功效,去寻找如何逐渐地适应时代,重建人的精神和信念。

在此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够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