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云和她的现代文人瓷

熊小平有人说,她是一个诗人,读她写的散文,就像是透过她的眼睛看山看水看人世;她又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国画师从著名艺术大师梁邦楚先生,看她的画,刚柔并济、大气深邃;她说过,地上没有不朽的岁月,爱意染绿了生命的荒凉,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只是借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因此,无论是文字,还是瓷土、水墨,都只不过是用来更好地抒发生命感悟的载体。由于她集多种身份于一身,且在多种领域均取得令人称羡的成就,被人们誉为“江南才女”。

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瓷艺家,郑云云的瓷艺作品充满了文化气息,即有现代意识又不离传统之美。当她于2006年应澳门门基金会的邀请赴澳举办“尘世莲花——郑云云陶瓷艺术展”时,在当地文化界引起轰动。澳门基金会、澳门行政总署、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澳门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及各界知名人士对她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世界美术文化交流协会澳门区理事长余君慧先生称赞郑云云的作品“既雅又美,功力不凡”;开展当天,澳门日报便以大半个彩版的篇幅详尽地介绍了此次展览,展览期间当地媒体采访报道始终未曾间断。

近两年,郑云云潜心于景德镇陶瓷材质研究,不仅撰写出版了第一部以文学语言阐述江西陶瓷艺术史的力作《千年窑火》,更是在自己的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进行了种种探索,创作出一批将东西方审美情趣相融合,雅致清新、自由舒卷、别有韵味的瓷艺作品,给人以惊喜。

作为陶瓷艺术家,郑云云在写作之余也没有放弃潜心研究景德镇陶瓷材质,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种种探索。2013年6月她应邀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举办的数码个人艺术展中,她的高温颜色釉花鸟瓷作让美国观众感到惊叹,新泽西亚洲文化中心主任YANNAN女士说,从没见过这么美而新颖的花鸟瓷板画,没想到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高度。

郑云云认为,这不仅是对她的赞美,更是对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赞美。她告诉美国同行,在景德镇,她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陶瓷艺术家。郑云云说,她多么希望让国外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状态,而不要让人们永远停留在对“景德镇陶瓷地摊世界展销”的误区上。

中国乡村,一直是文化视角中的精神家园。郑云云创作的高温色釉斗彩瓷板画《乡村记忆》,就是一幅表现家园意境的作品,该作品采用不同的高温色釉作底色,在1350度的高温烧制中利用窑变效果,自然形成大地、油菜花地和远处田野的不同层次,再通过釉上斗彩,再现了江南春天的乡村景色,整幅作品弥漫着令人感动的大地故乡凝重的淋漓元气。

高温色釉是景德镇四大瓷种之一,不同的色釉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技术上有相当难度,该作品较为完美地利用了这种材质,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郑云云另一幅作品《纳木错印象》,是她赴西藏采风归来之作。

雪域高原一直是让人向往的梦幻之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艺术创作境界,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郑云云虽为画家、瓷艺家,同时又为江西日报首席记者,全国著名的散文女作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业界所称道。她虽然给人以柔弱的外表,却敢独自登上海拔五千二百米的珠峰大本营,从西藏归来所写《珠穆朗玛,我一生行走过的最美丽的地方》,被《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选入。

郑云云从西藏归来创作的《纳木错印象》,作品与心境相通,表达了作者对高原的深情。纳木错湖是藏民的圣湖,位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作品中的湖水利用了高温色釉的窑变效果自然形成,而不同色釉在烧制中形成的冷暖色调对比丰富,再现了苍凉雄浑、阔大迷蒙的高原风光,尤其是中景中的湖水,宁静而圣洁,近景中的高原草花,炫丽而灼烈,远景中的天空洁净耀眼。而这一切都是巧妙利用高温色釉在烧制时自然形成。再通过釉上斗彩,让藏女、牦牛与高原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展现了广阔深刻的生命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种从属于泥与火的艺术就进入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远远早于纸、墨、笔,更遑论油画、版画等等工具了。从原始陶器到中国明清瓷器、世界当代陶艺,这种手工艺术始终记录和反映着本时代人们的文化思想和美学态度。今天的陶瓷材料、工艺技术和烧成方法已因科技的进步而变得无比丰富,陶瓷材料成为艺术家们创作观念的载体,完全可以将各种可能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郑云云看来,如果当代个体艺术家都以让自己灵魂感动的方式,创造出独特,丰厚,美丽的陶瓷艺术,也许,除了实用,它们也能唤醒中国人的审美情操,想起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另一种优雅诗性的生活能够让生命愉悦,让世界美好。她甚至突发奇想:在这个瓷之古国,如果陶艺成为流行文化,尤如诗歌在唐代成为流行文化,中国的风情民俗会不会变得重新丰沛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