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微信朋友圈,记者发现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萍最近是喜事连连。先是在2014年初被授予“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紧接着,她倾力创作的大型瓷板画《牡丹双寿图》又成功面世,并收获了陶瓷业界的一片赞声。熟悉黄萍的朋友都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她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以及对陶瓷艺术的无限热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人说,黄萍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她的家学渊源不无关系。的确,父辈的指引,让黄萍在陶瓷艺术探索上少走了许多的弯路。但是,如果没有她自己一路走来的潜心追求,我们就不会看到黄萍的厚积薄发,看不到她近些年来不断给我们送上的艺术大礼。
近年来,“庭院印象”系列作品的相继问世,让人们记住了黄萍这位温文尔雅的女子。
“庭院印象”是她近年来自创的一种具有多元表现形式的花鸟瓷绘艺术,它的特点是在设计好造型的坯体上,通过堆、雕、镂、划等手段,将江南民居中常见的三雕艺术(石雕、木雕、砖雕)以及老墙、瓦当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营造出庭院一隅的场景,在这种氛围下花草虫鱼被赋予了家的气息,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并具有全新的视觉美感。
由于工艺极其复杂,黄萍创作的风格鲜明的庭院系列作品因为烧成风险大,设计构思巧,艺术品味高而陪受藏家珍爱,以致一器难求。
“庭院印象”系列作品取得的成功,并没有桎梏黄萍在艺术道路上探索的脚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由黄萍独创的高温釉彩瓶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黄萍大胆地运用色彩的对比,结合釉上釉下的创作技法,让自己的高温釉彩作品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黄萍的作品注重材质美的展示、意境美的开掘,巧妙地融合了陶瓷装饰与绘画绘写的综合性,注入了立足传统而超越传统的现代感,具有细腻、传神、灵动、秀美的艺术特色。
有一种观点认为,陶瓷美术是将国画从宣纸上向陶瓷移植,有偏工艺而去艺术化的倾向。在黄萍看来,这多少缺乏点种豆得瓜的智慧。
“我们总认为陶瓷绑架了绘画,却看不到它们的孩子是个混血,有着比父母更新鲜的血液和创造力。事实上,当代很多优秀的陶艺家们正致力于绘画与媒介的结合,进而寻求艺术语言的创新和艺术样式的突破。这对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应该是一个惊喜。它会发现陶瓷艺术不是自己的野种,而可能预示着某种未来。”黄萍说,从近年一些学院派同行的作品和理念来看,这种未来并非遥不可及。
在物象、意象、本我的表达上,他们呈现出许多积极的探索和思考,给了她很多的启示。
《牡丹双寿图》正是黄萍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陶瓷技艺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牡丹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但是,受材质的影响,在普通的宣纸上绘制的牡丹图,给人的感觉似乎总缺少了那么一点质感。而在陶瓷上绘制牡丹,通过各种色料的点染,再加上釉料的演化,这样绘制的牡丹会呈现出与国画牡丹完全不同的肌理效果。在《牡丹双寿图》中,黄萍充分展现了自己对色彩的把控能力,她采取工写结合的创作技法,不仅使整个画面大气舒展、层次分明,且画中的牡丹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极具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意象美是黄萍作品精神上的“魂”,工艺美则是黄萍作品本体的“魄”。黄萍对高温窑变色釉的娴熟运用,并将之与釉上新彩、粉彩绘画的结合,反映出她作为学院派艺术家驾驭陶瓷材质多样性的能力,而建立在此之上的独特风格和美感,也成为其陶瓷艺术的印象和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