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官立湖南瓷业学堂创办 创烧醴陵釉下五彩瓷

3月28日,“历史的釉光——中国·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带来收藏家罗磊光珍藏的100余件清代醴陵瓷器珍品,讲述醴陵彩瓷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和传承发扬。展览将持续至6月29日。

清末,西方借助大机器生产和科学配方,大力提高自产瓷器的质量和产量,冲击中国传统瓷器市场。然而,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却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位于湖南省东部的醴陵,自清雍正年间开始制造瓷器,有“瓷城”的美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湖南地区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熊希龄等人,为了抵制洋瓷侵入,振兴民族瓷业,在清政府的支持下赴日考察,归国后在醴陵创办官立湖南瓷业学堂,次年又成立瓷业公司,创烧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多种复色材料,以多层次的色阶展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将传统的绘画艺术呈现在瓷器上,表现出清雅、温润、素洁之美。

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获得第一等金质奖;清宣统二年(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第一等奖;宣统三年(1911年)在意大利都灵世界博览会上获“最优奖”;民国四年(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开通,在旧金山举行了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更是获得此次博览会的金奖。

20世纪30年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因时局动荡而暂停生产。1949年后,醴陵釉下五彩瓷恢复生产,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及赠送给外国元首的国礼,获得了“国瓷”的美誉。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