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信息社会,文化、艺术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确定的状态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本身,远宏博士的价值取向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包括他面对的生活本身的状态,能够坚持一个事情走过30年,是需要勇气的”。沈奇教授颇有点评意味的开场白一语中的。
“静水流深”—远宏博士陶艺三十年作品展第开展在即,一方闲座,两盏清茶,远宏博士摆开茶台,迎接不远千里应邀而来的诗人兼诗评家朋友沈奇,展开一场跨界的艺术家对话。
“静水流深”,潜心、踏实做艺术
“认识十几年了,我们都是老教书匠,有很多心心相印的地方。我做陶瓷艺术研究其实也是修行,我们私下里也有很多交流。这次我从西安专门赶过来,喜闻远宏博士将有一个从艺30年的展览,我真觉得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喜事。”老朋友沈奇这次专程赶来参加远宏博士的陶艺展,对展览期待满满。
“谈到"静水流深",作为我展览的题目,这已经是第二回了,展览的作品是我近两年的作品。从学习陶瓷开始,走到今天这30年,我一直在坚守一种状态—首先我喜欢中国陶瓷艺术,在这种状态下,教学之余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一步步走到今天。这30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这其中的艰辛和艰辛过程中带给我的愉悦,都让我感触颇深。”谈及这次作品展的题目远宏博士感触良多。
“把两次展览都用"静水流深"这一个名字,说明你对这个词情有独钟。我在陶瓷研究中,在中国文化层面上讲,有三个关键字"净、静、敬",跟你的题目不谋而合。平时你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你好像把你所有的情感、爱心、才华、激情全投入到火与泥(陶艺)里去了,"静水流深"也是你对艺术的一种心态了。把艺术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状态在当代艺术家中是很难得的!”两人谈到这次展览的题目时颇有共鸣,“做艺术,没有一个潜心修远的状态,没有一颗沉下来的心,很难走到这一步,更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沈奇如是说。
全球化语境中当代陶瓷更需中国特色
两位艺术家回忆当初,剖析当下,展望未来,从个人所从事的不同角度出发,对于传承中国特色的重要性上展开了讨论。
“这些年我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一直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中国当代陶瓷发展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这种使命感我想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远宏把他30年来的艺术历程看作是自己的一种使命。“我从艺这些年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个是陶,然后是瓷。”
“我记得2006年在拉脱维亚参加世界陶艺大赛,全世界的顶级陶瓷艺术家在那云集,这次展览也给我带来一个思考。展览上,北欧风格的、美洲风格的作品特色鲜明,就连日本等国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但唯独一眼看不出哪是中国陶艺家的作品。为什么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找不到自己?”谈到中国当代陶瓷缺乏中国特色,远宏博士忧心忡忡,也就是从那次展览回来,他毅然转向了瓷的创作。他期冀着在世界陶瓷盛宴上出现代表中国当代陶瓷的鲜明元素符号,这也成为他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的新的创作方向。
“这太重要了!现今不仅是陶瓷艺术有这样的尴尬,包括我们的新文学、新文化,我们几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造就了现代中国人,而现代汉语本身引用的是西方的文法、句法,"西学东渐"的原初成了被"借道而行",这也就不难推测出你后来为何遇到这样的困惑和求索。”对于远宏博士创作方向的变化,沈奇也是感同身受。“我们今天不管是艺术还是文学,真的要考虑创新的问题!”
以传统为参照,以超逸为目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西方和本土之间反复修正自己的坐标,两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感悟和追求令人敬仰;而正是基于这种求索,远宏博士陶艺三十年作品展无疑也将给我们展开一幅特色鲜明、意蕴隽永、引人入胜的艺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