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宋代官窑的作品,也不是元明清的古董,而是神垕当代顶级配釉大师辛国正与著名艺术家杨国辛、甘小二两位教授联手创作的一款新瓷。让其身价百倍的原因是,这只直径约32厘米的盘子,既非陶艺家广为熟知的青花瓷那样的釉下彩,亦非粉彩、珐琅瓷那样的釉上彩,而是艺术史上极为罕见的陶瓷书法釉中表现,钧红与钧蓝同为最纯正的钧瓷高温釉,经1320多度的高温还原火烧制。因为窑变难以控制,钧瓷向来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面积大的净色釉钧瓷尤难实现。当时一起进窑的有12件,但最终成功的唯此一件,可谓是人类有意识的艺术创作与大自然不可控力量的奇妙结合。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陶瓷上表现的书法艺术虽然比宣纸上的书法历史还要久远,但真正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引起学界和收藏界的重视是在当代。在201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把1948年由著名紫砂大师顾景舟和书画大家吴湖帆联袂制作的“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格创造了紫砂壶拍卖的世界纪录。此后,韩美林等书画界名流与陶艺界大师合作的陶瓷作品继续在拍卖会上掀起巨大波澜。
甘小二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美院的工作室,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当代陶瓷艺术的百观园,其中最夺目的当属他与著名艺术家杨国辛教授、河南神垕镇顶级瓷艺大师辛国正联袂创作的各种钧瓷器具,以及在宜兴与紫玉金砂、吉德昌陶社等合作的一系列紫砂器皿。
这些陶瓷作品品类、造型和色彩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均采用了近年来颇受市场关注的陶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据甘小二介绍,陶瓷书法是由当代陶瓷艺术家和学者们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不过,作为一种以陶瓷为介质的艺术表现手法,其运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宣纸发明以前,属于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陶书实际包括陶器书法和瓷器书法,与陶瓷雕塑、陶瓷绘画互为姐妹艺术。目前,它已经被公认为中国文字学和书法学最重要的史料档案,直接记录了历朝历代不同阶层民众的文化趣味、时代潮流和生活习惯,甚至被称为民族文化的播种机。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陶瓷书法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至宋元时期的磁州窑,书法装饰陶瓷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向成熟。明清时代,景德镇窑在吸收各时期各窑系陶瓷书法装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了陶瓷书法水平,开始系统表现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而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陶书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品种才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甘小二看来,陶书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种类被推向一个高峰,是因为书画名家的不断介入。宣纸上的书法,虽然也可以通过工匠的巧手惟妙惟肖地复制到陶瓷上,但是经过“二传手”之后,作品原有的韵味,尤其是书法家通过笔墨展现的涵养修为很可能就流失了。因此,陶书绝不是在陶瓷介质上简单机械地复制书法作品,而应该是另外一个独立的创作过程,它需要书法家的亲自参与。
实际上,记者也了解到,书画名家在紫砂工艺上的介入,早在明朝年代就已流行。而现当代的海派书画艺术名流,如吴湖帆、江寒汀、韩美林等,都跟汪寅仙、顾景舟等紫砂大师有过合璧之作。几年前在拍卖市场上引起极大关注的“相明石瓢壶”,就是吴湖帆与顾景舟合作的精品,该壶创作于1948年,是当时的五把名壶之一,壶上绘画及书法出自吴湖帆之手,分别送给唐云、江寒汀等名家收藏,后来流入市场。著名画家韩美林1988年也与顾景舟合作推出过一把“提梁盘壶”,壶身刻有篆书“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的铭文。而近十年来,进入陶书这一领域而颇有建树的书画名流就更多。
甘小二介入钧瓷和紫砂的书法表现,是受其同事杨国辛教授的影响。在河南神垕镇,杨国辛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外来”艺术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便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不断推动当地陶瓷装饰艺术革新,包括辛国正在内的许多顶级瓷器大师都在杨教授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在外观形式上追求创新。此后,在杨国辛的带动下,甘小二开始把自己在书法上所学运用到神垕钧瓷和宜兴紫砂的装饰上。
市场:陶书优劣影响成交价格
陶书的兴起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瓶、罐、壶、鼎、杯、盘等各种陶瓷器皿和实用物具的艺术价值,而且直接推动了这些陶瓷作品市场价格的飙升。
“陶瓷和书法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然而,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可以衍生出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效果。”广东陶瓷藏家李竞近年来收藏了不少杨国辛和甘小二两位教授的钧瓷作品和紫砂作品。她认为,与宣纸上的书法作品相比,陶书的观赏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加特别。譬如,由于材质的特点,陶书在色彩上的立体感和鲜明协调会表现得更加突出,而由于造型的不同,其书法设计布局也比纸上书法更为周密和讲究。“特别是那种可以一边把玩一边观赏的体验感,是一般的宣纸艺术所不能比拟的。更何况,纸质作品时间一久极易破损、霉变,不易保存,而陶瓷一旦留存下来,哪怕经过千年,其色泽韵味都不会变化。”
据李竞分析,陶瓷书法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一方面根源于它的独特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则由于它在收藏条件上的比较优势。“如果是名家的陶书法,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就更高。因为名家书法本身就有名牌效应,不管是从学术上,还是从商业上来说,其价值都是更有保障的,其在市场上的流通性和投资前景就更不用说了。”
在紫砂收藏界,历来有“壶因字贵,字依壶传”的说法。几年前,顾景舟制、吴湖帆在1948年合作的那把“相明石瓢壶”在中国嘉德送拍时,估价不过320万,然而,在拍场上一露脸就受到几位藏家的激烈追逐,最后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创出迄今无人打破的紫砂壶拍卖最高纪录。当时,有业内人士就分析认为,一般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没有刻字的与有刻字的本身就有很大的价格差,如果再加上名人的书画,价格往往要翻上几倍。顾景舟制作的石瓢壶,市场价值一般在五六百万元以内,而这把壶配上书画名家吴湖帆的作品,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都有了质的提升,高价成交正好反映了文化内涵在紫砂艺术品的价值评判中的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明石瓢壶”天价成交的一年后,另一把由顾景舟和当代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盘壶”,也以1150万元的高价在当年的陶瓷拍卖专场摘得桂冠。据了解,韩美林在壶身用篆书就刻了“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这一句铭文。
在李竞看来,书画名家直接参与陶艺制作,未来将很可能成为拉动当代陶瓷艺术市场板块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与2012年的秋拍相比,2013年秋拍的三大主流品类拍卖市场规模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板块总成交额为295.29亿元,同比增加47.11亿,占当季度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的88.65%,同比上升4.35%。但是三大板块中,中国书画、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份额上升,瓷杂份额略有下降。
据了解,瓷杂市场在去年秋的总成交额为81.05亿元人民币,总成交额与市场份额均略有缩水,分别同比降低0.69%和3.39%,这显示了这一市场板块内部盘整仍未结束。
“很显然,藏家都在期待更有艺术价值和投资前景的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而陶瓷书法名家的效应显然能够符合这些藏家的需求。”李竞对记者说,“当然,不是什么样的陶瓷书法都能够在市场上受欢迎,只有优质的名家作品能够成为市场的主角。”
甘小二陶书 两大特点:解读
尽管陶瓷书法近年来在艺术市场上引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由于陶瓷与宣纸在材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上陶瓷的制作工艺本身非常复杂,难度大、成品率低,自古就有“土与火的艺术”的美称,其烧制特别是高温瓷器的烧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不可复制性。
从创作难度上看来,在陶瓷上表现书法艺术比在宣纸上的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创作者必须既懂书法,又精通陶瓷材料和烧制技术。因为不同的陶瓷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部位又有不同的情况,创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材质、造型,甚至不同的欣赏对象,再选取合适的内容和相应的书体,并配套相应的工艺装饰方法来制作而成,这里边偏废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行。
陶瓷书法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甘小二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陶瓷书法创作的鲜明个人风格。
一是追求书写味道。传统刻书,譬如在紫砂上的刻书,多追求金石味道,要求字体结构边缘清晰、线条爽朗,这是很多能工巧匠都能做到的。但甘小二的追求是在泥胚上直接刻出毛笔书写的那种味道,譬如笔划要有明显的轻重感觉,体势上要求一气呵成,不做修改,虽然用的是单刀刻法,但要有双刀的效果,这就要求刻书者必须熟稔工具和材料,还要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一般来说,刀毫有别,但我觉得不是绝对的。运刀如运笔,有提按、有使转,很难。可以称之为‘镌书’,而不再是对书法作品的可复制的镌刻。”
二是追求字的釉中表现,字即是釉面的装饰又是釉本身。瓷器烧成后的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而成。传统书画装饰的瓷器,无外乎两种:一类是釉下彩,即在胎上作画题字,然后施上一层薄薄的透明釉烧制而成,备受世人喜爱的青花瓷就是釉下彩表现的代表;另一类是釉上彩,即在已经施釉烧好的瓷面上,用色料作画题字,再于低温窑炉中二次烧制而成,如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无论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都是将瓷器作为书写作画的载体,书画本身与釉面没有直接关系。而甘小二的釉中表现书法创作则打破这一固化思维,直接将釉面作为书法创作的一部分,创造发明了刻釉、写釉等多种技法,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