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镇:一个人的8年与《西厢记》

  

在江西景德镇里村街道的一条深巷里,李贵镇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他用了整整8年时间,将儿时的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将王叔晖的连画环《西厢记》搬上了瓷板。烧成后的《西厢记》共有40×40cm的瓷板128块,近乎完美的色彩和线条,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块瓷板出炉的那个瞬间,李贵镇如释重负,中途曾一度准备放弃的李贵镇感慨地说:“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想做成这件事不易,但没想到,困难会如此之大。我就像经历了一次长征。”

李贵镇是一个残疾人,而且出生于一个父母双盲的特殊家庭,似乎生来就注定了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苦难。但正是苦难,让李贵镇有了这股超乎常人的韧劲。

在母亲的二胡声里长大

1964年出生的李贵镇,是在母亲凄凉的二胡声里长大的,从10岁开始,他就代替哥哥,负责给双目失明沿街卖艺的父母引路。

“当时,我家住在菠萝巷(原东风瓷厂附近,现在已被拆除),夜幕降临时分,我就要牵着父母开始串街走巷,上到观音阁、下到小港咀,在景德镇,没有一条我没有去过的弄堂。”李贵镇回忆说。

一个拐子,领着两个瞎子,有时还要忍受路人的闲言碎语所带来的屈辱。少年时的李贵镇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李贵镇一直对父母充满了敬仰,他至今仍然认为,母亲是一个出色的民间艺人,自拉自唱,会演奏各种各样的曲目,或凄婉或动人,虽然只是一个“唱小曲”的盲人,但当时一家10口人的生活,除了微薄的救济金外,全靠她一曲一曲的唱出来。

对于李贵镇来说,惟一快乐的时光,就是白天蹲在路边的租书摊,花一分钱租一本连环画慢慢地看。他就是在那时候第一次读到了《西厢记》。那是1958年的一个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叔晖绘制。虽然书上的文字他根本就认不全,但整个故事能够通过画面揣摩出来,从中,他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李贵镇开始临摹连环画,而且无师自通,画什么像什么,有一天甚至得到了一个画瓷器的邻居的肯定。李贵镇的劲头变得越来越大,买一本王叔晖的《西厢记》,成了他当时的最大的奢望。即使到了今天,王叔晖在李贵镇心中的地位也是没有人能替代的,“他是我从未见过面的老师。”

白天画画,晚上随父母周游四方,李贵镇苦难的童年时光开始有了亮色。

拦住了一个“大人物”的轿车

1979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学习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当时的石狮埠街道,也开办了一个业余夜校。

有一天,李贵镇从街上走过时,看到了夜校的招生广告,其中还有美术班,三个月一期。李贵镇也报了名,开始了有步骤的学习美术,接触到了素描和粉彩,并且认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

当时,刘贵镇家里还没有一辆自行车,晚上去上学要步行1个多小时,除此之外,5元钱学费、纸笔、颜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李贵镇只好去东风瓷厂拣煤渣、去大街上拣旧玻璃瓶。白天,李贵镇衣衫褴褛满脸乌黑,到了晚上,再换身干净衣服坐在课堂里。

坐在教室里,李贵镇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尊严和体面,学完了一期后又接着学了一期,短短6个月时间,李贵镇的美术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很朦胧的想法也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要把画画当作一门手艺来学。

1983年,李贵镇己经长大成人,画艺也越来越精,但家里的境况却没有任何改变,全家依旧靠吃救济度日。此时,他内心有了一个强烈的冲动,想找一份工作。他试着去过许多部门,但每次都是徒劳而归。

临近春节的一天,李贵镇决定冒一次险,他将家里的境况写成了一份材料,然后守候在市政府门口,拦住了一个“大人物”的轿车,被他拦住的是一位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
这位领导把他带进了办公室,和气地问他有什么事。

李贵镇递上材料后说:“我想找一份工作。”

“你可以去考招工啊!”这位领导回答说。

“我只读了小学三年级,考不上。”“那你会干什么?”

“我会画画”,李贵镇说完后拿起办公桌上的纸笔,“刷、刷、刷”,几笔就将这位领导的肖像维肖维妙地画了出来。

这位领导看了后连连点头,并在他的材料上批了字。1984年,李贵镇被特批进了景德镇陶瓷壁画厂。

李贵镇一直记得,第一个月领工资竟然有19元,这是他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他分文不差的将钱交给了父母。

第一次下海差点被呛死

在壁画厂的4年里,在老艺人的指点下,李贵镇进步神速,他的《桂林山水》被云南一家烟厂重金买走。陈香梅女士也收藏了他的作品。更为幸运的是,他还得到了当时在厂里当艺术顾问的张松茂的悉心指点,并作为助手陪同他去过外地写生。

但是,一个来自远方的诱惑却打破了李贵镇平静的生活,1988年,山东的一家旅游瓷厂来景德镇招聘彩绘教师,并且选中了他。为此,李贵镇请了长假,离开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岗位,以及新婚的妻子。

在山东的一年,李贵镇不仅有一份不错的薪水,而且因为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过得特别悠闲。但不知为什么,他内心深处却一直感到一种隐隐的不安。那年春节,他刚回家,这种预感就应验了。妻子因故要与他离婚。

办完离婚手续后,李贵镇的内心空荡荡的。为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另一件事上:开一个能一条龙生产瓷器的作坊,这在当时的景德镇,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厂房租好了、设奋买来了,窑炉也搭好了,在厂房里东看看西瞧瞧,李贵镇显得踌躇满志。这时候,一个山西商人数次到他这里考察,并订制了一大批宫廷酒具。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李贵镇就这样落入了一个圈套。货送到山西后,那个商人连同一车瓷器一起消失了,连一分钱货款都没有要回来。李贵镇不仅把老本亏了,还欠了亲戚、朋友4万多元钱。

最初的沮丧之后是残酷的现实,好在李贵镇手中还有一支笔,当不成老板就去打工。最初是拽着几支笔上门,不谈价钱,那时,景德镇的作坊己是遍地开花,李贵镇几乎画遍了所有的作坊。后来,因为他画的工笔人物好卖,找他的人就多了,他就坐在家里画。

到了1997年,李贵镇不仅奇迹般的将债务还清了,还有了一定的积蓄。

在作坊里作画时,李贵镇还结识了许多身怀绝技的画瓷艺人,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慢慢地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8年只做两件事

李贵镇的父亲就是个算命先生,因此,他从来就没信过命。但经历这次人生起伏之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1997年,许多瓷厂开始不景气,李贵镇想到了要办一个美术学习班,无偿招收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作为对社会的回报。他自费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不想,应者如潮。一年时间内,培训了80余名学员。

另外一件事,就是把128页的《西厢记》搬上瓷板,因为就是这本连环画,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李贵镇至今都没有通读过《西厢记》原著,而连环画是黑白线描,对人物表情、神态的把握全凭感觉。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是纯工笔画,他绘一块瓷板要10几天时间,后来基本上只用一个星期,但画完后还要靠烧,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李贵镇回忆说,有一幅画面接连烧坏了4次,开窑的时候,他紧张得连眼睛都不敢打开。事后一算,他共用了500余块瓷板。这期间,李贵镇曾无数次想放弃,但只要想到自己从黑暗的巷子里,奔向小人书摊的情景时,就会将这些杂念打消。

世事转换,但李贵镇在他租住的房子里一呆就是8年,原来和他一起画瓷器的人几乎都开了店,只有他一个人依然靠手工吃饭。而那套《西厢记》,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它的商业价值。让他稍感欣慰的是,有几个徒弟这几年一直跟着他。

瓷器是一件苦活,需要长时间坐着一动不动,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运动。李贵镇说,他画累了的时候,就干木匠活,为此他买了全套的木工工具。

李贵镇的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下象棋,只要有人来,他就会拉上人杀一两盘。但大多数时候,他只能一个人面对棋子和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