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丁蜀变身陶瓷业“高大上”

二次创业:瘦身与增高

“先要瘦身,强制淘汰落后产能,转换粗放发展模式;再要增高,全面搭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做精做特,努力打造行业旗舰、领军企业,不断推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副镇长王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丁蜀镇的“瘦身”与“增高”已经渐显成效。在刚刚结束的2014夏季中国区域发展与投资论坛暨“中国最佳营商环境榜”发布典礼上,位于丁蜀镇的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入选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园区。

王健说,在招商引资方面,丁蜀以打造全国一流陶瓷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以陶瓷产业链招商为途径,以“以外引外”、对口招商为主要抓手,以环境不断优化为重要保障,精耕细作,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投资环境。

陶都不等于一把紫砂壶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于2006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涵盖高档陶瓷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陶瓷文化产业集聚区四个部分,是全省特色鲜明的陶瓷科技园区、新兴产业汇集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经济总量超丁蜀全镇经济总量的80%。

“一把紫砂壶见证了陶都泥与火交织近七千年的历史。”王健说,丁蜀招商引资的一大卖点就是悠久的制陶历史与文化积淀。

宜兴是陶都,陶业在丁蜀。这个座落在紫砂矿上的小镇,因陶而兴,因陶而名,享有“陶都明珠”之称。

丁蜀镇拥有上千家陶瓷企业,形成了原料探矿、开采、加工、运输、设计开模、制作、烧成、包装、销售、市场、科研教育等全套一条龙的产业链,产品包括12大门类,8000多个品种,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之一。

作为传统产业,陶瓷行业过去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生产环节高污染、产能过剩导致利润微薄、产品高度同质化竞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陶瓷业已经到了发展瓶颈的尴尬位置,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面对转型,我们站在陶瓷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探索适合丁蜀陶瓷产业升级转型的可行路径,从而牢固确立了‘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把丁蜀打造成为全国工业陶、功能陶、工艺技术陶的产业高地’和‘中国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王健认为,传统陶瓷产业并非没有生命力,但只有做精、做强、做特,才能重新迎来春天,焕发活力。

宜兴的陶瓷种类之多、科技含量之高,在全国位居于前列。既有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紫砂陶、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又有工业陶、结构功能陶、日用艺术陶、建筑园林陶等。随着陶瓷产业转型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先进结构陶、功能陶、建筑陶、日用陶四大产业集群。

两条腿走路才能跑起来

在去年5月份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上,丁蜀镇38家企业拥有的100多种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集中亮相工业陶瓷产品展,成为一大看点。现在宜兴陶瓷产业园陶瓷企业生产的功能陶瓷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等尖端领域,并参与了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在同行业中获得了“话语权”,改变了过去借助于“一把紫砂壶,名传天下”的历史。

而在第六届宜兴陶瓷艺术节上,展出的展品还大多是陶艺精品,还有部分琉璃瓦产品。

王健表示,宜兴陶瓷产业“变身”的秘诀在于一边淘汰落后产能,一边不断注入高科技转型升级。

“丁蜀基本完成了1.5期的转型。”王健分析说,第一期是指关停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粗放型陶瓷企业;第二期是正在进行的传统陶瓷产业提档升级,后期还要就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内涵提升上下功夫。“陶瓷产业在走科技引领发展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上和打造集研发、信息、培训、检测、孵化于一体的陶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由于历史原因,丁蜀小企业众多,尤其是“三高两低”的琉璃瓦企业数量比重较大。2012年末,丁蜀已经彻底关闭了不符合要求的全部285家琉璃瓦生产企业,全面完成了“无锡市琉璃瓦生产企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为产业转型发展打开了空间。

“以前林立的烟囱不见了,现在来园区参观,入目青翠,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王健说,加快陶瓷传统产业提速转型升级,最现实、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引进先进装备、提升技术水平。近年来,丁蜀镇先后实施了48只陶瓷技改项目,累计装备投入资金5.12亿元,有力地助推陶瓷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做大陶瓷“蛋糕”。

丁蜀陶瓷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陶瓷产业规划逐步完善和陶瓷产业经济总量逐年攀升,丁蜀陶瓷生产企业已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模式解放出来,许多当地陶瓷企业积极开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特种陶瓷等产品研发,推进陶瓷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从2010年起,丁蜀镇每年都要开展2至3次陶瓷骨干企业赴世界500强陶瓷企业、国内先进地区考察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拓展视野、借鉴经验、加快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