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科伦坡的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古代中国瓷器(拍摄:孙洋)
位于科伦坡的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古代中国瓷器(拍摄:孙洋)
位于科伦坡的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古代中国瓷器(拍摄:孙洋)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热带岛国。早在数百年前,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斯里兰卡与中国结下了深深的缘分。据史料记载,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途中,曾多次抵达古锡兰国,巡礼圣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如今,在斯里兰卡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郑和下西洋时的很多珍贵历史文物。
斯里兰卡西南部海滨小城加勒,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斯里兰卡四大经济重镇之一。自16世纪起,加勒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1948年才宣告独立。而早在被欧洲人发现之前,这块宝地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各国船队的重要停靠站之一了。
据史料记载,1405至1433年间,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途中曾五次访问斯里兰卡。在第三次下西洋时,他来到加勒。如今,在加勒古城内的国家博物馆分馆,有一间“斯中传统友谊”主题展厅,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了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到访古锡兰国的场景。
走进展厅,迎面看到的是一尊1:1比例的金色郑和全身像。塑像中的郑和头戴官帽,身着蟒袍,双目正视,面容祥和,背景是夕阳下的加勒海滩,衬以郑和宝船和船员的模型。
塑像对面的电子显示屏正播放着用僧伽罗语解说的郑和航海纪录片。四周的展柜内陈列着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和古钱币。博物馆工作人员阿尤娜介绍说:“有史书记载,郑和的船队由300多艘船只和大量官兵组成。其中有不少大船。郑和来到加勒时,在这里树立了一块刻有三种语言的石碑。这块石碑、这些古钱币,以及其他文物反映了中国与斯里兰卡之间贸易往来的历史。”
据阿尤娜介绍,郑和带来的石碑最初立在加勒的一座庙宇中,后随时间流逝而不知所终。直到1911年修路时才被英国工程师托玛林发现,当时碑文朝下盖在加勒市克里普斯路的一处下水道上。斯里兰卡独立后,石碑被送到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总馆。
根据阿尤娜提供的线索,记者在科伦坡见到了这块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的神秘石碑的真身。拱形的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精美浮雕,碑面四周以云纹雕饰。博物馆教育推广官员桑吉瓦尼告诉记者,石碑全名为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于1409年郑和下西洋前在南京刻好,随船带至并树立在古锡兰国。因为碑文以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镌刻,也被称为“三语碑”。不过由于常年暴露在外,受风雨侵蚀,部分碑文已严重受损。
桑吉瓦尼向记者介绍了碑文的内容。她表示,这些语言和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化的特点。
“据考证,中文内容是明朝永乐皇帝对佛祖释迦牟尼的颂扬和敬献礼单,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分别是对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奴和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颂扬和敬献。当时,主要的商贾来自阿拉伯,因此碑文中有阿拉伯语。而古锡兰国的商人多为泰米尔人,使用泰米尔语。中文则反映了当时中国和斯里兰卡间经丝绸之路而建立的经济、文化联系。”
桑吉瓦尼表示,像“郑和布施碑”这样在同一块石碑上用三种文字颂扬三种宗教,在斯里兰卡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它的发现对于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块石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是见证中斯往来的珍贵实物史料之一。据我所知,在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发现过很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石碑。但在斯里兰卡国内发现的、且被博物馆收藏的‘三语碑’只此一块。这是中斯历史的重大发现。”
据馆方介绍,“郑和布施碑”已经成为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珍贵典藏文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斯里兰卡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本地游客,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块曾经记录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百年石碑将继续见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斯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