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瓷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景德镇建立最早的一家国营企业。1949 年4月景德镇解放后,中共浮梁地委立即着手恢复和发展陶瓷生产。为了办起第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当时的地委书记黄永辉亲自发动驻军、机关干部和吸收的150 多名瓷业工人,自筹资金,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同年8 月16 日筹建“建国瓷业公司”,之后接管了官僚资本“江西瓷业公司”所有坯房、窑厂及财产。
1950 年4日1日,正式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1 年,建国瓷业公司接受了人民政府没收的旧商会和九窑公会等官僚资本,工人增加到500 人、厂房占地面积扩大到2000 平方米,并且开始承做苏联大瓷碗等国家订瓷,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大。1952年8 月1 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建国瓷厂”。
为全市公、私营企业做出示范
当时的建国瓷厂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全厂职工发扬了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夜以继日进行义务劳动,检修厂房设备,挖“脚板”泥,取晒架塘。那时没有固定工资,在食堂集体吃饭,卖了瓷器就发点米,工人们不计时间,不讲报酬、不谈福利,生产热情饱满,纪律严明,上下一心,渡过了难关。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厂总产值仍增长3.7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92.8%,为全市公、私营企业作出了示范,显示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1954年,为改变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松柴烧窑和手工操作,市里决定建立—座以煤窑代替柴窑,以机械化代替手工的新型工厂,并把此任务交给了建国瓷厂。当时在东郊凤凰山动工兴建,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55 年12 月投产,取名建国分厂(即现在的宇宙瓷厂)。从原料精制到产品成型,采用了半机械化操作,装置了球磨、搅拌、榨泥、练泥机和电动压坯、施釉等设备,新建了一组煤窑、实现了以煤代柴烧瓷,并不断改进,提高烧瓷质量,为全市推广“以煤代柴”作出了贡献。
1958年,景德镇瓷厂、十九瓷厂并入建国瓷厂,职工猛增到3600多名,尤其是颜色釉生产的技艺力量得以集中,恢复了传统瓷生产,形成了一支生产高温颜色釉和高档细瓷的技术骨干队伍。1959年北京有关部门曾选择3500件颜色釉产品做国庆用瓷。
难忘的岁月与曾经的“一分为四”
在发展过程中,建国瓷厂也曾受到一些挫折。1958年“大跃进”年代大搞“以瓷代钢”,生产热风管、沼气灯头、瓷质钢锅等,由于盲目冒进,单纯追求产值,造成了一定困难和损失。1959年,市委第一书记赵渊亲自到建国瓷厂粉定八组蹲点劳动两个月,拜工人为师学利坯,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改进管理,给全厂职工极大鼓舞。当时,原燃料的供应和运输非常困难,职工们到陈湾运瓷土,修皇岗运煤公路,还抽出上千名职工组成“社会主义建设兵团”到蚊潭山区砍伐、运输松柴,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文革”时期,在“瓷器不能打仗”、“一厂变多厂”等思想干扰下,建国瓷厂的正常生产秩序给搅乱了,不少传统颜色釉品种被砍,许多从事颜色釉生产的工人,忍痛离开自己的专业岗位,技艺人员由180余人减少到11人,不少工人被调出做泥、木建筑工,还有的改行从事杀猪,搞搬运等。1970年建国瓷厂还被迫迁到柳家湾建厂,因违背客观规律,只得停建,企业受到了严重损失。
与此同时,建国瓷厂被迫划出部分车间办螺丝厂、标准件厂、无线电厂等,使一个好端端的老国营企业“一分为四”,被拨走厂房,调出人员,新建的自动流水注浆作业线被拆散,厂区沦为荒地,企业支离破碎,年年亏损。
改革开放让企业焕发青春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建国瓷厂依靠全厂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医治浩劫后的创伤,充分发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重点恢复和发展了祭红、钧红、影青、茶叶末、窑变花釉等传统产品,创造了凤凰花釉、彩虹釉、羽毛花釉等新品种,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颜色釉等产品遍及国内外,行销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瓷获部(省)以上奖励33 次之多。其中1979 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1989年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彩虹釉获39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以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元首以及部长级官员有97次之多。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将象征吉祥如意的“三阳开泰”80件花瓶赠给新加坡总理;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又将该厂生产的色釉综合装饰双耳瓶赠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为摆脱企业困境,建国瓷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厂推行了企业深化改革工作。采取划小核算单位,以一个班组、一条生产作业线或一条窑为实体,优化组合,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2009年,在全市陶瓷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试点,顺利地为全厂职工置换了身份,完成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我市正着力打造“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原建国瓷厂凭借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的陶瓷工业遗产,有效地利用罗汉肚、迎祥弄、龙缸弄等处老厂房、老设备以及人文历史,恢复了明清作群,其中有圆器坯房、琢器坯房和柴窑遗址,包含原来的原料、成型、烧炼厂区在内,建立创意工作室、艺术长廊、瓷展中心……让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和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文化,靓丽地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