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金鸡岭无电、无水、无马路、无商店。
60年后,雕塑瓷厂内响起劲爆的鼓点,摇滚音乐震撼着这座老厂的神经。
它是在上世纪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仅存的大型瓷厂之一。厂区的厂房、设备、规模保存完好。雕塑瓷厂现已形成创意产业园区,职工1400余人,17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在这里建立了工作室。改革后的产物明清园、乐天陶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此玩泥做瓷,原雕塑瓷厂厂长刘远长为我们讲述了它的涅槃之路。
“陶瓷历史缺乏总结,现在缺乏评论,未来缺乏指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雕塑瓷厂厂长刘远长
一
解放前,雕塑业是一家一户的,有大点的作坊,也有个体自主创新的,曾龙升、蔡金台便是其中的名家,也有稍有点产量的“朱茂记”,解放后政府采取公私合营,以合作社的方式聚拢技术人才。“当时向国家贷款40万元,在这金鸡岭山中间开出一条路,建了雕塑合作工厂。”刘远长说这话时,用手从上到下一比划,就是“开出一条路”了。当时景德镇市区已经没有位置给雕塑瓷厂了,只能把厂址选在这东市区荒芜的山上,占地面积11公顷。一切从零开始,半年之内建厂房、造宿舍、搞生产,1957年,工艺美术瓷厂的580名员工到新厂开工。
建成后的雕塑瓷厂开始出口创汇,仅用一年就还清贷款,当时主打产品为观音、罗汉、福禄寿等主题的传统雕塑,有针对性地把传统雕塑瓷销往东南亚,八马、狮子、游水鸭等品种远销欧洲,出口126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50年代建厂到60年代,是雕塑瓷厂最辉煌的时候,“国家领导人来景德镇一定要看雕塑瓷厂、艺术瓷厂,邓小平、江泽民、尉健行、吴邦国、李长春、吴官正都来厂参观过,雕塑瓷厂是很有贡献的厂、具有历史意义的厂、国家领导人很关心的厂。”78岁的刘远长谈起辉煌的雕塑仍止不住地亢奋。
建厂初期厂里的创作人员个个是能手,刘祖燃、曾山东、何水根、蔡敬标、张新喜、黄生根、朱新保……全景德镇的雕塑骨干都集中到雕塑瓷厂,尤其是曾龙升的儿子曾山东,因聋哑之故不参加其它活动,一心埋头创作,为雕塑瓷厂之顶梁柱。
1978年,雕塑瓷厂将寿星、宝莲灯等品种的几件雕塑赠送给香港一企业,对方回赠了两部丰田面包车、八台彩电、四部收录机,这种价值交换让雕塑人倍感吃惊,原来雕塑这么值钱!可以换来汽车、彩电。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厂,那时的雕塑人是非常自豪与满足的。
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雕塑瓷厂效益好,办幼儿园、子弟学校等配套机构,家属工、顶替工、领导批条子进厂的人员日益增多,从500多人增至1400余人,人员过于臃肿,造成干部太多、技术工不足的弊端。
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之风席卷华夏,景德镇兴起陶瓷作坊的大潮,一夜之间,从学校到工厂到家庭,全市冒出了一百多家从事陶瓷雕塑生产的作坊,雕塑瓷厂的很多技术骨干纷纷流失到这些小作坊里。
而当时的雕塑瓷厂,仍和其它国有瓷厂一样,继续在国有企业的轨道上经营。工厂是一个小而全的社会,全单位1400人的编制里,有600多人不从事直接生产工作,使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雕塑瓷厂的产品由于是手工制作,工人没有积极性、技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产品出口严重滞销。后尝试转内销,但因产品质量问题,内销同样困难,工厂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最困难的时刻,不得不靠变卖库存瓷器来维持运转。
1990年,刘远长上任雕塑瓷厂厂长,进一步实现景德镇雕塑瓷厂的改革。
刘远长明确了“打破铁饭碗、砸烂铁交椅,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改革思路,雕塑瓷厂就照着这个标准来改,160个干部下去100多个,做到能上能下。“改革初期我在研究所当副厂长,1990年到雕塑当厂长,之前厂里已经在改革,初期只是划小核算单位、租赁承包。我认为当时划小不够,承包的力度不够,各部门内的关系还是处理不好。我任厂长后,就继续划小,成立了很多研究所,美研一所、美研二所、特艺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研究所的人员都是有技术的、有创作能力的,这样整个氛围就比较活跃了,然后就是开拓经营,使企业由经营生产型改为开拓经营生产型,以创新、开发为主。”这时雕塑瓷厂的职工有了必须承担的经济指标,交任务有奖励。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利益分配不合理,整个厂还是不平衡,内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改革仍在继续。
刘远长面临着租(租赁)、股(合股)、卖(卖厂)三种方式,合股的设想最终没能实现,卖厂?不可能,虽然新华、东风、景兴瓷厂都卖掉了,只有雕塑,依靠深化改革、开拓经营生存下来。
三
当十大瓷厂集体改制的时候,雕塑瓷厂有了改革的基础,“工人计件,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里很活跃,不愿意做的就自然走掉了。我们的改革还是一千多人,有的人本来就不想来厂里上班,在外面做,他就直接不来了。”
刘远长的思路明确,先不断成立研究所,把开发机构建起来。再开发产品,原来厂里是“做什么卖什么”的“生产经营型”,后来改成“市场要什么我做什么”的“经营生产型”,但还是被动生产,刘远长深知“计划经济就是靠销售科,开拓市场光靠销售科是不够的”,最后改成“开拓经营生产型”,开拓市场、创新产品、制造生产,当时厂里有50个景德镇职工大学的毕业生,不断地设计开发新产品,再奔赴全国各地开拓市场搞联营,解决销路问题,只要有销路,买家想要什么雕塑都可以做出来。
但想象中的联营点并不好做,那些在厂里捏泥巴做雕塑的人不懂销售,更不知道怎么开拓市场。这种被动的联营模式还不够。刘远长还要“请进来”,把一些资本请到景德镇,入驻雕塑,从早期的华美合资,到现在的乐天陶社,都是如此。
“改革的核心就是,充分解放生产力。”雕塑瓷厂内部仍在不断分裂划小,工人愿干才能活,企业才能保住,改革走出了第一步,雕塑瓷厂没有卖,工人得到了基本的温饱。“那时候还是很痛苦的,压力很大,因为有的福利还在企业,工人病了还是找企业报销。”身为厂长的刘远长一方面不断创新自己的雕塑艺术,一方面还得顾全大局,保住1400名职工的福利,这种压力下产生的动力与开明思路,让雕塑瓷厂在改革中重生,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1997年,刘远长在原有的改革探索中继续深化,并建立了园林式的建筑——明清园。第二期工程建了名家作坊和陈列大楼,把这些纳入明清建筑群,引进市场机制,带动旅游产业。他不是被动地改革,而是顺势而为,在开拓中解决矛盾,在改革中解决矛盾,积极地一边改革、一边贷款、一边建设,利用国家的资本进行企业改革。
四
“改革让厂子活下来,乐天把市场进一步引进来。”刘远长认为,雕塑瓷厂现在的繁荣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乐天,“我们把基础搞好了,乐天才愿意来,创意集市是个平台。创意是关键,乐天把我们以前的改革机制延伸、提高、发展了。以前雕塑瓷厂的房子租不出去,现在一房难求,下一步还要拓宽、整治,不能把这么好的市场憋住了。”
近几年来,雕塑瓷厂充分利用雕塑瓷带动陶瓷旅游产品的方式,将一个老厂打造成一个创新、制作,融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新产业。
通过打造工业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陶瓷大师、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进驻园区,香港乐天陶社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例,首创每周六的陶瓷创意集市,以筛选、审查的方式优选大学生的创意作品在集市上展示、交易,十年来,规模日盛,国内外众多艺术家来此交流学习,为本地从业者带来了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为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原雕塑瓷厂厂长许绍文曾说,在2007 年,雕塑瓷厂就制定规划,要在厂区打造“四个中心”:即院国际陶艺交流中心,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工艺陶瓷设计、生产、营销中心,旅游参观、购物、餐饮、住宿、交流中心。经过八年的努力,这四个中心已初具规模。
现在的雕塑瓷厂集中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市场与生产的结合。雕塑很活跃,它有的不仅仅是市场,更有完善的生产链条,大的炼泥车间,二十多个窑炉,翻模的有几十家,从设备到技术、到辅助工种到师傅都能与艺术家配合,得天独厚,如此多样、活跃的市场机制,完善的生产链条,良好的市场平台,令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
老旧的雕塑瓷厂在今天以园林建筑群的形式华丽地转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几十年的发展、改革、蜕变,让雕塑瓷厂成为景德镇转型最为成功的老厂,资本的进入使它更加的国际化,刘远长表示,雕塑瓷厂未来的发展是进一步规范它,改造厂区环境,推陈出新,完善停车场、博物馆等配套设施,让以“雕塑三老”为代表的原雕塑名家的作品能很好地展示出来。“陶瓷发展方面要开辟思路、不断创新,不能重复过去,不能一味仿古,适当地保留是可以的,但要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开拓创新,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