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巡展”在挪威开幕

展览海报

为推进中国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探讨中国传统陶瓷材料语言的当代性和世界性,观察不同地域语境下陶瓷艺术家的创作生态,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办,艺术浦东(上海)艺术品有限公司承办,并在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特别支持之下,策展人张婷(中国)和比昂·英格·福利瓦格(Bj?rn Inge Follevaag,挪威)策划,由陈小丹(中国)、海蒂·比约根(Heidi Bjorgan,挪威)、爱思丽德·斯莱热(Astrid Sleire,挪威)、特琳娜·霍夫滕(Trine Hovden,挪威)、克莉斯汀·哈布(Krestine Harboe,丹麦)和琳达·索门(Linda Sormin,加拿大)共六位艺术家携68件作品联合参加的“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巡展”于2018年9月21日在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市Kunstgarasjen艺术空间成功开幕。

此次巡展基于2017年12月5日在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成功开幕的首展“第二种机遇: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展”。首展得到了包括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邓晓贤会长、上海浦东宣传部孙毓副部长、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凯瑟琳·奥肯斯(Katrine Haukenes)女士和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吴越馆长等领导和嘉宾的一致褒扬,并在国内专业及主流媒体上进行持续报道,获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反响。

为活跃多边艺术对话,让中外艺术家在相互沟通和了解创作理念的同时,更深入对于不同创作生态环境的学术理解,策展人在此次挪威巡展的筹备中深入策划理念,以“材料的后果”为主标题形成“2.0”模式,探讨陶瓷这一创作媒介作为物质的可持续性和由其贯穿历史和当代的观念性,发掘其新的材料属性,去引发不同地域间陶瓷文化现状的综合讨论。展览场地Kunstgarasjen艺术空间由车库改造而来,是卑尔根区府内最大的非营利艺术组织。其具有工业化风格的空间主要用来展示挪威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也积极推动本土当代艺术和国际间的交流。和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具有中国古典庭院风格的传统木结构空间不同,Kunstgarasjen属于典型的“白盒子”式展示环境。同样的艺术家和作品在跨越国际之后的不同舞台背景衬托下,反映出迥然有异的艺术氛围。挪威本地的观众也在与各位艺术家的沟通和交流当中,呈现出地域间民众文化背景和对陶瓷艺术的认知差异。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陶瓷一直具有以“器”载“道”的价值担当。这和陶瓷泥土的物性有关,也和中国人根植于乡土的历史情感纽带有关。泥土经过艺术家的拉、印、修、刻、晒、施等手工的造化继而进入高温灼炼后的历程,最终以千万种偶然因缘,碰撞出不可预知的精神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潜伏在我们日常的器物生活里,虽是一种信手即可拈来的寻常,却也是人类通过手作的温度,去赋予陶瓷以最原始的土地材料而转变出的结果。


艺术家陈小丹作品《盛开-线系列》。图片来源:魏皓啟


艺术家海蒂·比约根系列作品《柱台》局部。图片来源:魏皓啟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当中,陶瓷艺术最终从中国的“一国之技”转为“普世之艺”,在不同国家的土壤里流转出风格既相似而又迥异的局面。对于材料的特殊敏感性,使得陶瓷艺术这一源于中国匠人手作传承的文化遗产,在各国艺术家们的手下,以不同的文化属性去追溯其本土历史和文化线索的河流,在各自的语境当中挪用、解构和再造,并也因陶瓷这门和物性密切相关的艺术,共同跨越历史和现况,地缘和政治,语言和文字,性别和身份,具象和抽象,用同一种语言去集体编织出一幅属于世界文化的图景。对于一个巡展项目中跨国间的艺术机构合作交流而言,或者说,不同展览环境下的艺术家们如何就同一种材料和媒介去表现创作并产生丰富的多变对话,在跨文化比较研究当中,实在是一个生鲜而有趣的课题。(文/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