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最早的图腾符号


史前时代,长沙人沿湘江河岸而居,过着渔猎生活。他们不仅学会了建造房屋,还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烧制出白陶、灰陶和彩陶。他们将原始的信仰、崇拜和审美萌芽刻画在那些陶器上,产生了长沙地区最早的图腾符号——凤鸟、兽面。

这件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残件,是1986年在长沙县南托乡大塘文化遗址出土的最为特殊的一件陶器,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它虽仅剩部分口缘,但其尺寸依然较大,残高9.2厘米,如若是个完整器,其高至少有30厘米。它的特殊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纹饰,从陶罐口至颈部,褐色彩绘是三角水波并类似舞蹈人物形态的格纹,系部变形为叶状纹饰,肩部以下是一对称的高冠凤鸟,以大叶脉纹相隔,凤鸟口衔树枝、昂首向上、尾翼飘逸,线条流畅轻盈、浪漫而充满想象。这个陶罐用来做过什么呢?装水、盛物抑或祭祀?不管怎样,它都可以说是我国南方出土的同时代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南托大塘遗址位于原长沙县南托乡三兴村大塘组,1985年被发现,1986年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其出土文物分为两大类:石器与陶器。其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与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与白陶;器型主要有釜、碗,以及少量罐、盆、甑,这些器物多处可见刻画图案及彩绘图案,是远古长沙人审美意识的符号表达。

像这件彩陶罐一样,南托大塘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刻有复杂陶符与图案的陶器。在一件圈足陶碗底部,有一组神人兽面纹饰,这或许就是大塘氏族的族徽吧。这件器物呈圆形,缺失严重,在底部中央有一处戳记,图案呈长方形,似一兽面,张口伸舌,上下各伸出两颗交错的獠牙,顶部有三根线条伸出,是为“冠”,兽面两侧各有两组对峙的翼状物伸出,造型对称,结构稳定,布局合理。

这种古朴威严的獠牙兽面图案,在湖南西南部的高庙文化遗址曾经出现。高庙遗址紧靠沅水,距今6800至7800年,是一处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距大塘遗址的直线距离300多公里。该遗址有建筑、祭祀坑、窖藏等重点遗迹,遗存的大型祭祀场所,面积有七百平方米以上。有学者考证,南托大塘文化的源流来自于高庙,大塘遗址的人群或许是由高庙迁徙而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所信奉的祖先或神灵是同一的。

还有一件陶片残件,刻画的是一组建筑样式。主建筑是大坡顶干栏式,坡顶中央有圆形窗口,窗口中部有横隔,周围有一周细圆点,是为装饰;大坡顶右侧有一组小型尖顶建筑,其中中间一座较高、周边两座较矮,似为储藏建筑或附属建筑。建筑整体主次分明,是等级制度明显的体现。这种建筑形式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家族吊脚楼就是这种类型。